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69|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行业内幕揭秘(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31 1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 价格
这算是很多发烧友最在意也最扑朔迷离的问题。有很多人觉得耳机之所以卖的那么贵是因为成本高,研发费用贵之类的。
但实际上,比较有良心的一些厂商,售价749元的入耳式耳机,成本大概是75元,售价198的半入耳式耳机成本大概是13元,售价1499的头戴式耳机成本大概150元,售价2000的入耳式耳机成本大概180元,售价5000的入耳式耳机成本大概450元,售价8000的头戴式耳机成本大概400元。而对于一些丧心病狂的公司,成本200多的耳机敢卖到7000多。
这里所说的成本是耳机厂的manufactured cost,不是bom cost。不懂的可以百度。

而对于耳放产品来说,价格则会更高一些,因为买耳放的人更少。一般来说国际大品牌售价5000~15000的耳放产品成本在300~500左右。
当然,以上这些所谓的成本一般都是制造成本,不含研发费用,但事实却是研发费用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夸张,什么天价调音师之类的。调音工程师在声学工程师中算是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了,但整体水平还是比程序员之类的稍低。
关于价格还有一个和大众认知相冲突的事情就是——现在市面上在售的耳机的音质和售价无关,便宜的不一定差,贵的不一定好。这是哈曼国际和杜比等公司分别很多专业人员经过大量测试与调研得出的结论。


  2. 产地
绝大多数耳机厂商都没有自己的工厂,必须要找代工厂代工。这其实在任何一个制造业都是这样的,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属于正常现象。
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耳机品牌和型号采用ODM方式,即代工厂或者供应商负责研发,只是贴牌。具体哪些我就不点名了,反之不占少数。
而大多数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德国人的严谨工艺”、“日本制造”之类的不是“Made in China”的产品。其实不难发现,很多品牌都是没有工厂的,更不可能为了这些销量十分有限的高端产品线去单独运营工厂。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相应的代工厂组装成半成品再运回各自品牌所在的国家,“贴上标签”。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就算是德国制造或者日本制造了。
3. 很多时候,产品还在开发阶段,What HiFi五星好评测评文章已经写好了。
4. 黄金样品
制造业中通常会采用性能较好、特意挑选的Golden sample作为包装盒上的参数样本。耳机业也是如此。所以包装盒上的参数仅供参考,可能你所买的产品和官方的参数有较大差别。


看到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找各种理由,那么就顺便多说几句。
成本问题
一般来说耳机的制造成本都很低,售价一两千的耳机,制造成本可能也就一二百。一些售价六七千的耳机,可能成本也就三四百。这里所说的是制造成本,而不只是bom cost,更不是原材料成本。塑料颗粒和稀土才多少钱,一个耳机那么轻,能用多少原材料。
一般来说一个动圈单元,1美金就算是不错的了,很多千元头戴耳机,用的也就是1美金的动圈单元。当然,这个价格是供应商出给耳机厂的,或者耳机厂自己做的,某宝上买零散的肯定要贵一些。耳罩之类的可能更便宜,稍微好一点的头戴式耳机耳罩也就几块钱一个,人民币。有时候调音纸和滤网反而听上去贵一些,可能一张要2块钱。不过还是比单元便宜就是了。反倒是包装盒和配件包,差不多有三四个美金,比耳机单元还贵。
对于动铁单元,如果是楼氏的话,可能贵一些。但是只要不是疯狂堆料搞一堆单元,成本也高不到哪里去。无脑堆料也不见得声音会好。再重复一遍,供应商批量出给耳机厂的单元价格和一些人在某宝上看到的零散价格是不同的。
调音问题
绝大多数消费类音频产品并没有多少所谓的“主观调音”,这一点其实去linkedin上面或者一些耳机公司的官网上查一下招聘信息就知道了。最多也就是验收的时候听一听,基本上不占多少工作量。也不可能为了做一款耳机从头到晚听,全年都在听音。很多天天在吹“金耳朵”的人,可能和一些所谓的“发烧友”一样,连一些基本的听力测试都过不去,也可能从来都没做过专业调音,甚至可能根本不是做研发的;只是公司的销售、市场或者公司老板在宣传。毕竟一些所谓的发烧大湿拿着从供应商那里买的耳机也能一顿猛吹是他调音,花了多少功夫,如何牛x。
耳机的研发与调试基本上以客观测试为主。我还没听说过哪个耳机公司在听音上所花费的时间比在人工耳上测试多的。更没听说过有哪个耳机厂商会请专门做听音的人去做全职调音的。顶天能按照项目给外包就不错了。不是说做耳机完全没人听,实际上听自然会发现一些人工耳上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或者实际效果因为佩戴和泄漏与测试结果不太一样。但肯定没有厂家们在广告和营销中吹的那么玄就是了。
研发费用问题
说到耳机的成本低,就总会有人站出来说耳机“调音”很贵,研发费用很高。其实但凡稍微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都不会这么轻易的下结论。实际上一款耳机的研发费用通常很低,如果是蓝牙耳机和ANC主动降噪耳机反而高一些。
即便是一些外企,一款耳机的研发费用可能也就一二百万。其实研发的主要成本也就在人力成本上,一个有一些经验的声学工程师,年薪可能也就三四十万,一年就算只做两个项目,一个耳机的声学研发人工费用也就十万二十万。再加上ME工程师,也就十万左右。这可能还算多的,因为即便结构工程师的工资和声学工程师一样,但至少我还没听说过哪个耳机公司的ME一年只做两个项目的,除非是那种好几年就出一款产品的。就算一年做不完也是好几个项目同时跑。何况这行业内,结构工程师的工资通常不如升学工程师。所以一个耳机能均摊到ME的工资能有十万就不错了。产品经理、采购之类的,同时跑的项目就更多了。蓝牙和降噪耳机研发反而会贵一些,因为还涉及到了电子设计领域,还有电池、电磁兼容等问题。
而声学测试设备,一个GRAS45CA也就十万出头。测试设备又不是一次性的,一般一直用下去能用很久。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耳机公司,那么多耳机项目,均摊下来一个项目才多少钱。更别提很多公司连45CA的都不用,就用一些山寨的,更便宜。
至于所谓的开模费用,这个不少公司还是算到量产费用中均摊的,也就是已经包含在上面所说的制造成本中了。如果是前期开发做样品,现在很多都在用3D打印或者CNC,一个样品能花几个钱。就算一款耳机只卖10万个,声学工程师在这款耳机上的工钱是20万,均摊下来一个耳机的“调音费”不过2块钱人民币。这么简单的数学问题,只要稍微算一下,也不会有“研发占大头”的想法吧。。。
再例如某款蓝牙耳机研发只花了200万,但是单单在国内的广告推广费就花了700多万。你说这是科技行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定价问题
那么基本上超出成本多倍的耳机,定价就不一定是按照实际表现的,而是按照消费者能够忍受的价格去定的。
这事情也不能全怪厂商,因为很多时候,价格便宜了,还有人嫌掉价,反而不一定有人买了。
反而一些音箱的低音单元,一个可能光成本就一两千,还有中音高音箱体分频器等等各种成本,而整个音箱一对也就卖几万。按照上面举的耳机单元1美金耳机卖一千多的例子,那音箱厂商各个都是活菩萨。或者再举个例子,上面也提到,不少六七千的耳机成本也就三四百,而三四百成本的音箱一般也就卖2000左右,虽然也挺黑的,但是不是听上去已经良心不少了?
所以说这些产品不是按照一些人想象中的比例或者说“一分钱一分货”去定价的。而是按照“目标人群”的消费行为去定价的。
在耳机品类中,可能相比之下ANC耳机算是定价良心的细分品类。这一点以后有空再详细聊聊。
产地问题
不少所谓的某国外冷门耳机,实际上是东莞设计和制造的(之前通常在广州)。例如某售价两三万的欧洲耳机,实际上是东莞一家公司做的。最奇葩的是,当耳机的设计师在网上看到该款耳机时,自己都吓一跳。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有欧洲这回事。当然,这一切都是代理搞的。代理看似是夹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但实际上有时候代理才是最强势的。这一点不想多说,说再多顾忌又要被召唤水军攻击了。
当然,还有更劲爆的,例如某款奥产后来转移产地的耳机,其实从来没有奥产过。不要问我是哪款,我不知道。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印made in xxx,只不过后来管的严了些。
不过话说回了,耳机是哪里产的和耳机的实际表现没有必然联系。只不过一些人很在意这一点,并以所谓的产地想象着营销故事进而“听到”一些声音。毕竟那样才能体现一些人的“高贵”吧?
安慰剂与保健品
很多厂商明知道自己做的一些产品对提升音质没什么作用,但是他们还在做并且还在“迭代升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便携播放器和耳放。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没用。如果耳机灵敏度超低阻抗超高,在EN和IEC的强制标准下,台式耳房或者一体机还是有用的。但是一般厂商不会跟你说哪些情况下是没必要用便携播放器和耳放的。说了你还买么?
这种“音频保健品”和“发烧安慰剂”实在太多,不只局限于此,还有更典型的“调音线材”之类的。而这些产品的商家和信徒,基本上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不论给他们讲怎么样的证据和方法,
音频产品的实际表现可能与价格没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不论是以所谓的目标曲线、还是以个人的偏好曲线,不同价位的耳机表现都可能是随机的,与价格上弱相关或者无关的。最后依然是那几句“一耳朵区别”、“听不出来的可以去医院了”。

发烧耳机问题
耳机基本上属于所有音频产品中效果较差、成本最低、技术含量较低的。基本上绝大多数类型的声学产品都比耳机贵,比如说家庭影院、电影院、车载音响、HiFi音箱、歌剧院、音乐厅等等。实际上不少耳机的价格基本上和BOSE、哈曼卡顿、索尼、B&O的蓝牙音箱差不多。但是为啥耳机就变成“为发烧而生”的高端艺术品、神秘黑科技?
我认为商业炒作是主要推手。发烧耳机在2010年之前其实没有那么贵,也没有那么热。资本是逐利的。HiFi音箱的市场造就发展到瓶颈了,不会有什么大增长。而耳机相比之下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耳机之所以卖的多,不是因为耳机效果有多好,也不是因为耳机有多高端有多高贵。恰恰相反是因为耳机便宜,对环境要求也没那么多。
当然,在近十年的这一波“耳机热”中,也并非所有耳机都是忽悠人的。也有一些优秀的产品。但与此同时,确实也有不少坑爹和滥竽充数的,比如说一些卖几千块的耳机,还不如20年前的HD650和HD600的;一些卖几千上万的入耳式耳机,还不如一些国产1000多的。只不过我还是认为,有时候没有必要为了一款耳机花那么多钱,就像开篇所说本身也并不值那么多钱。如果有相同的钱显然有更好的选择,除非是实在没办法选择。
传统功夫,讲究点到为止。回答就说这么多。如果你觉得这些已经颠覆了你的想象,我可以说我所讲这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更黑暗的东西。

最后,我想劝各位烧友还是理性消费。。。







2
发表于 2023-12-31 17: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12-31 17: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像老师这样如此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多些该多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3-12-31 18: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洛阳
什么时候,人人都能自己在家里手搓自己需要的商品,说这些东西才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2-31 18: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好文,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2-31 18: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都写这个分上了,不妨把厂家和具体型号列出来呗,再附上图文证据。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有例子的话才叫劲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12-31 18: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这还需要说么,不是傻子都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12-31 18: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但是就是没有厂家可以100做到1w的声音。。。这才是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12-31 18: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道理是这个道理,品牌的设计,开发推广费用也别忽略了。还有代理也需要赚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12-31 1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你号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12-31 18: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还用揭秘?用屁股想想都知道了呀,那又如何,不买不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12-31 18: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600元的diy大耳秒了所有2k以下的品牌头戴,最近自己做的。听过好多大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12-31 19: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这写的没任何用处。
发烧耳机价格由制造成本定价就是个伪命题。它都是由音质定价的。
发烧耳机本来就是小众市场,不是消费电子,走不了量。你如果只看500元成本,只卖700元,卖个一千副可能连工人都养不活。谁来给你研发新耳机、开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12-31 19: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西安
说的好像前端不是BAOLI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12-31 19: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转载请注明知乎鬼斧神工119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12-31 19: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你觉得就国内那些万元塞,单款能卖500个吗?
又不是索尼大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12-31 19: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
不是说卖那么贵实际成本多少钱,而是要这样的声音他就是卖那么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12-31 19: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石家庄
work777 发表于 2023-12-31 19:03
这写的没任何用处。
发烧耳机价格由制造成本定价就是个伪命题。它都是由音质定价的。
发烧耳机本来就是小众 ...

说的没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9: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油炸大耳朵 发表于 2023-12-31 19:14
转载请注明知乎鬼斧神工119谢谢,,,

收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9: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RE: 耳机行业内幕揭秘(转)

本篇转自知乎 鬼斧神工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0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