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 - 多版本鉴赏之六
卡拉扬&BPO在EMI的布4于1970年录于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此版由EMI日本分社2006出版,EMI日本旗下公司出版的唱片声音效果均不错,此版可见一斑。
此版早于1975同样与BPO的DG版,两版演奏精神无大异,主要不同在于速度与节奏处理,EMI版的速度明显稍慢,节奏更为宽缓,但幅度开阔、对比更为强烈一些,管弦乐效果辉煌,在音乐的表现力上我个人更倾心EMI版,两版比较,它的“容积量”与演奏的丰富性更容易打动我,空间感与弹性似乎也更充裕,这都能带来良好的听感,
75的DG版提速后更富于强烈的戏剧性,显然,也更富于张力,它对人听感超强的刺激性能让听者分泌出更多的肾上腺素,因而,它的冲击力是EMI版不具备的。
音响性与结构功能两版相差无几,若用两个字来概括——EMI版是“铺开”,DG版是“集中”,一个在充分铺开后表演出辉煌灿烂、俊美张扬的大仪态之美,一个则在管弦乐充沛的“集中”过程中派生出锐利与精湛冷峻的结构品质,对比两版第一四乐章,不难发现两版之类同与各自优秀的品质。
萨瓦利什&费城1993年EMI版布4是个慢悠悠但长于抒情的演奏,它同时具有广阔的动态范围和甜美的弦乐组合,这样在动态与幅度上“两头兼顾中间温情”的演奏肯定很讨喜,合奏在技术指标上虽比不上BPO,但也相差无几,更重要的是,演奏的气质并不比卡拉扬版逊色,管弦乐在音响设计上也颇为神似,好的演奏总有类通之处,它们的“正确”也能不谋而合的彼此融汇贯通,这就是所谓演绎的“同质性”,第一四乐章“软”了一些,张力明显不如卡版那样充沛,但这又与他清晰的笔墨和温暖的情调一脉相承,他的温文尔雅、他的娓娓道来都能给听家留下超好印象。
有兴趣的听家可以好好品味他的第二乐章,萨瓦利什不在意笔力是否深刻,他的着眼点仍在温暖的抒情性和细部细节真挚的体验上,因而他的第二乐章真诚而朴实,中提琴沉吟的细部尤其“惹眼”,这样的演奏你就不会觉出它略微放慢的速度,我曾经一再说明,速度不是个可以单独论的概念,要看与之相关联的“承载力”与演示的内容,虽然它与演绎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我为啥说萨瓦利什第二乐章速度恰当——他的速度完全化入到真诚之中,你根本感觉不出“慢”,同时你又能欣赏他第三乐章宽泛的幅度与声部精巧的节奏处理。
第四乐章很能说明他的风格,演奏并不强硬,但他所拉开的动态幅度与管弦乐的密度编织在一起能营造出来“笼罩性”的气氛,这样的氛围贴近布鲁克纳精神,也反照出作品个性的一个方面,同时,演奏始终保持着悠然悠哉的舒展特征。
与萨瓦利什相仿的布4可以听阿巴多&VPO的DG1991版,这是一版优美具有音乐性的演奏,第一乐章动态声响的密度与氛围感不如萨瓦利什,但在管弦乐合奏的技术性和声部声音的悦耳上无与伦比——它实在太丝滑,这样的第一乐章也许不那么布鲁克纳,但很阿巴多、很VPO了,因此我才说,这版布4,成也音乐性,失也音乐性。
那么,第一乐章失在何处?——很简单,演奏缺乏布鲁克纳宏大坚固的结构感,但奇怪了,他的“非结构性”反而能成全很多听众希望从音乐角度品赏布4的愿望,听起来虽依旧有他一贯“偏薄”的弱点,但他的线条感与如歌性出类拔粹,音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不管你是从何等角度来听阿巴多布4,所有的矛盾心理在他美丽如茵的音乐旋律面前都能被中合溶解。
第二乐章情感之沉稳如一湾宽阔无波的河流,阿巴多就是有本事把旋律摆弄的如吟如歌,把各个声部调度的错落有致,让演奏随着自己的心愿或敛嗓轻吟、或放声高歌,他不乏庄严崇敬的二乐章很令我满意,而第三乐章只管听,他们的拿手好戏。
末乐章与第一乐章类同,还是稍显松弛,但提升了织体密度和重量感,音乐的说服力有所增强。
布隆姆斯泰德的布4在一众一流版本排列中能居前排,布仙人的优势之一在于活的时间长,相应的艺术生命也长,人一旦活成了“仙儿”,万般皆有可能,与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布4录于90年代中期,近年在村里颇受推崇,在一些人嘴里甚至被推为“封神”之作,其实多为溢美。
他“长线条”的演奏设计聪明也得当,演奏的自如且有上佳弹性,第一乐章颇有一番悠远开阔感觉,管弦乐的布局合理且恰当,一些细部的细节很有亲合力,也表演出一定的神秘感,能尽显中欧大森林的郁郁葱葱与高深莫测,他的圆号很恰当,铜管组并非声嘶力竭使“蛮力”,却事半功倍,听听尾声召唤式的铜管,为演奏大为增色,其二,我超欣赏他的理性,演奏很有一番从容不迫的气质,但在结构功能上与其它版本比较,只有特色,并没有超越。
第二乐章每个声部都恰如其份,都在位置上,管弦乐的笔力并不深刻,颇显出一番“轻描淡写”的大气,在他棒下,连“葬礼”都是冷静的,都披着理性的面莎,都透出从容不迫的仪式美感。
第三乐章给几句溢美之词值得,声部表现出高度的自由度,特别是管乐,合奏灵动鲜活,变化迅疾,却有板有眼。
另一给我印象的是布隆姆斯泰德所把握的“距离感”——那番由远至近、乃至近至逼人的音乐动态,听听在这点上很见感觉的末乐章,他对强与弱的力度掌控颇显出音乐的美学价值,演奏举重若轻,不费拳脚,却效果斐然,我甚至感觉他在这个乐章里过于“轻松”,虽并未有失如世界末日的惊悚尾声。
他录于1981的DENON版和上面的DECCA版差别较大,首先是录音更好些,天龙的录音从不令我失望,另一不同是乐团,德累斯顿不仅铜管要强大的多,弦乐的“存在感”也强,这样的齐奏其重量感超过了旧金山,演奏基本是循规蹈矩的,规则且工整,不似十几年后在旧金山那样的“随性”,也就缺失了些旧金山版那样闪展腾挪间的“仙气儿”,这版显然是布隆姆斯泰德还未“成仙儿”前的工整力作,既气势如虹,又浓郁饱满。
你再听听第二乐章——像个葬礼的样了,中提琴凝聚的音色个性也较强,由它带动的进行曲颇显出氛围感,庄严的步伐令人肃然起敬,再听听乐章尾声把气氛推向高潮的铜管,一级棒。
第三乐章区别更大,设计就不同,它显然远不如旧金山那样的鲜活灵动,德累斯顿走的是正宗德的传统路数,齐奏声音密集、威武,如齿轮般严丝合缝,但似乎也有些“僵”。
听了多版第四乐章,此版的呈示部仍带给我强大的冲击力,这仰仗于德累斯顿铜管组超级强大的表现力,但再你听听第4.27分中提琴“灵魂”般的衔接对奏,同样大为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德累斯顿所以被誉为布鲁克纳专业户可不是白来的,多位大师级指挥的大量唱片奠定的雄厚基础,尾声可谓震聋发聩。
链接: https://***.com/s/1zHgKOtODaPz4ZHJFmNWnYA?pwd=x6h8 提取码: x6h8
有几张来自层主wpx426,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