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96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罗斯特罗波维奇肖交全集之二:伦敦交响乐团等

肖2.3均录于1993年,老罗率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肖2标题《十月》创作于1927,受前苏宣传部委托,为庆祝十月革命10周年而作,时年老肖21岁。
对于这样充斥着陈词滥调且和声混乱的作品,除非录制全集,否则没有谁为之录单张,而老罗和他棒下的LSO却能异军突起的让演奏变得兴奋,却掩盖不了作品的平庸,听听开声在低声部丑陋的杂乱无章的“引子”,包括在乐队上方带弱音器的小号、木管和下潜跛行的巴松管,无须文字,但我又不得不赞赏老罗竟能演奏出强有力进行曲般的“主题”,同样,也不得不赞老肖在这波快速进行曲前半部分的配器,他能把这波庸俗杂思遍布的混乱织体,弄得像个样,有点听感,就够了,其它,如平庸且无丝毫艺术性的“合唱”,可谓不忍卒听,它再一次说明:在变异体制的弹压下,任何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成长都不会轻松,包括伟大的老肖。
肖3标题《五一》,创作于1929,和肖2一样,同属应景式描述历史事件作品,音乐在本质上与肖2没啥大区别,亦属单乐章形式,一般在演奏时将之划分为六段音乐连续演奏,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肖3在曲式的组织上稍显条理,至少我听不出“混乱”和粗鄙的配器,且有了点音乐自身的气息,听听开声单簧管独奏转小号接快速主题这一段,调性与情趣尚都稳定且锐利,大提琴与小提琴、包括管乐组之间的对话,都具备鲜明新颖的活力,转入慢板的抒情性亦可,此作的精华部分在具有充沛活力的快速段落。

肖6录于1994,国家交响乐团(华盛顿)演奏,第一乐章大提琴与小提琴两条截然相反旋律能让所有听者听清楚,但他随后的演奏反而让我感觉有点怪,未能切准演奏的方向感,措词的层次感欠佳,诠释陷入了“重围”,直到5.15分主题再现才解决了“混沌”状态,这一乐章,管弦乐声音很清晰,但老罗的解释有迷雾,也就是说:清晰的管弦乐语言并未与清晰的主题解释同步。
第一乐章真正走上清晰的“主题之路”是在中提琴震颤音背景下、英国管吹奏一条b小调(主调)的平行四音型:6 61 6(第6.51分)开始的,其实这个乐章的哀婉情绪正是由木管几次吹奏“平行四音型”(包括在它基础上的变化音型)所引领,之后才由弦乐组深入的着色演化,理出这条脉络,题旨与音乐的发展立等清晰。
老罗的谐谑曲乐章更迅疾一些,他强调飞掠如阵阵旋风的古怪感觉,似乎要把首乐章的哀婉情绪一扫而空,又如是傲人的古怪精灵之舞,末乐章与此一脉相承,而小提琴够清晰的层次和灵活生动的节奏感,可见老罗对弦乐敏锐感觉和调度能力。
肖12标题《1917》,与伦敦交响乐团录于1995,首乐章生涩粘滞的引子并不理想,快速的主部主题够利落,但音场宽度不足,而低音管的第二主题又忽视了给予演奏以足够的音压,均导致这一乐章缺乏明确的交响性和宽阔的交响视野,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显然有录音因素,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老罗在快速段落的演奏并无足以垢病的不妥,但缺乏均衡的录音对演奏有所拖累。
第二乐章“拉兹利夫”更是暴露了录音上的瑕疵,情感表达、织体密度、声部的表现力都有明显不足,也就很难流溢出摇曳人心的感染力。演奏与录音很多时候是一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兄难弟,这就像一杯酒,再好也必须辅以足够的酒精度,52度以下的酒很难全部激发出酒体内脂的醇香,更别提38度了,我为啥从不喝50度以下的酒?——喝着像水,没啥酒味。
你再听听第三乐章“奥芙诺拉巡洋舰”,同样的问题,音压与宽度明显阻碍了作品精神的传导。

肖10与LSO录于1989,它与肖8一样,都属于史诗级别重磅作品,创作于史太林死后的1953,若认真听过你会明白:这时的老肖胆肥了,他更是敢于卸除掉脚镣,剑锋直指“核心”,这也是他时隔8年后再创作的一部交响曲,此曲曾经众说纷纭,但1972出版的《见证》中,老肖的解释一目了然:“作品表现史太林时代,第二乐章谐谑曲是一幅史太林画像”,对这部交响曲的结构与内蕴我曾经有过分析,不赘。
老罗棒下的第一乐章没啥可报怨的,他深喑那个时代,洞晓专制对人民的摧残,他的解释带有深厚的人文色彩,但录音失衡是个较大问题——音压音量过低,旋大音量钮的改变很有限,演奏被焖在里面“出不来”,换句话说:因为音量过低、导致对作品凄凉惨淡气息的“还原”不理想,压榨与反抗所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被“弱化”了,且整版录音均如此,令我遗憾。
引人入胜的谐谑曲演奏在合奏技术上挑不出啥来,老罗对速度的掌控、节奏力度的拿捏、快速段落小提琴群精细的细部、铜管俯视的、下压性的吹奏,包括整体的起伏都是一流的,唯以我的习惯看:声音还是不够棱角尖刻,合奏的张力仍有所欠缺。
第三乐章小快板 allegretto 老罗给予演奏超稳健的步态,从而能激发出这个沉思乐章以更多的含蕴,带有田园色彩的圆号不仅尤为悦耳,它还有把思绪引向深远之处的效果,很棒的一个乐章,尾声的戏剧性和静观消逝均无可挑剔。
末乐章在我听过的版本中其解释属较为丰盈踏实的,特别是Andante 部分,很有味道,转入快速主题后结构精湛、声部衔接紧密,演奏步伐姿态昂然、气势如虹且节律分明,很不错。

肖14由老罗之妻维什涅夫斯卡娅和男低音马克·雷舍丁担纲主唱,莫斯科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旋律公司1973出品。
这是一部具人文关爱和对种种非正常死亡具探索精神的作品,表现出老肖反对暴力和社会各种不公的正义态度,全部15段音乐为女高音、男低音和乐队而作,只是将其定义为交响曲我以为有些牵强,实际它更接近于康塔塔。
此版听点在于作品对于死亡新的思考和尖锐辛辣的讽刺,也在于女高音维什涅夫斯卡娅和男低音马克·雷舍丁高超的演唱,听听第3曲《洛列莱》,俩位歌唱家声声入耳的歌喉与乐队丝丝入扣的演奏很具蛊惑力,维什涅夫斯卡娅在高手如云的女高音中不算出奇,但在前苏很有名气,这版演唱虽算不上顶尖水准,但她对各种情绪都有准确的把握。

肖15录于1989,在老罗这套全集中我最欣赏此版演奏,首先是合奏具有自发的外溢的音乐性,出色的乐感与平衡颇带给我赏心悦目,节奏与起伏在恰当的速度之下始终表演良好,同时对结构的搭建又稳健又坚实,既能欢欣鼓舞,又能响亮利落,音压不强,但穿透力甚佳。
第二乐章 Adagio,铜管的圣咏和大提琴的独奏段落均无可挑剔,都极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向葬礼进行曲(由长号开启)的过渡你听不出人为斧凿痕迹,非常的自然,颇给我一种“熟透了”的感觉,它的展开宁静中扣人心弦,内向、奇异、凝重、回溯肃然而又畸形难言,演奏精彩极了。
第三乐章引人入胜,你难以捕捉到老肖创作此乐章的真实内心,平淡但奇特,它能始终牵引着你的听觉神经。
末乐章同样在奇特、神秘中追求凝炼自达的境界,音乐似乎在其间来回往返关照,就如在阴松林与白日间不断地净化自我,但又奇怪的阴晴难定,固定低音区的巴沙加牙舞曲赫然提升了精神世界,老罗的演奏紧紧扼住了脉搏与灵魂,宽松、依附、丝丝入扣。



https://pan.baidu.com/s/1X10oNh_F6-aL2b4lw4iENQ?pwd=jth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ejack 发表于 2024-8-29 10:01
【鹧鸪天·观忘年缘】

网海茫茫遇此缘,忘年情谊暖心田。当年博客初相识,今日论坛再续篇。

谢谢,鹧鸪天不错,有味道,这个词牌我喜欢,既有律感,又比七律随性,曾写过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3
发表于 2024-9-1 1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xxiv24 发表于 2024-8-25 09:28
老肖的小协,近来在韩包发现一个惊喜。尤其是一协第二乐章,颇有金庸笔下的秃笔翁那种一气呵成,以后再也拉 ...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4
发表于 2024-9-1 2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5
发表于 2024-9-2 13: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5 07:53
刚看到一位朋友要撤号离开绿坛,内心五味杂陈,想在帖中劝几句,却是难言半字,这年头,想真心干点有用的事 ...

LZ千万不能撒号离坛,否则,你好不容易辛辛苦开的这些乐评帖子,也会随之不在而消失,那就太可惜了,不值得…
要知道,我还在等着看你的布鲁克纳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07: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拉二三手里单张很多,本着宁少勿滥原则,n多年前全集只买了阿什肯纳奇与普列文版和怀尔德&霍伦斯坦版,当时所以选择它是看中了阿什的深厚功力和普列文与伦敦交响这套黄金组合,普列文经典录音都出自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这套也不例外。

与拉二钢协比较,精彩的拉三都难望其项背,更别说拉一四,拉钢协全集版只所以远低于单张,低至不成比例,就是因为拉一四扯后腿,钢琴家们对演奏它似乎没大精神,听众即使听老辣精彩的拉四也盲然不知所措,分神打盹肯定影响“票房”,版本少也就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拉一四“受听”的程度大大低于拉二,这是不争的事实,既使如我辈想推荐拉一四,也不必虚赞浮夸,漂亮脸蛋谁都会多瞅几眼,这无可厚非,我只想说:在顾盼西施的同时也不仿转眸瞅几眼平夫人,说不定照旧能品出艺术美来。

拉一钢,升f小调,OP.1,作于1890年,时拉赫玛尼诺夫17岁,应该说做为拉氏第一部作品算是佳作,创作大胆又有灵感。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号角齐鸣的引子引出钢琴华丽又不失力量的分句,0.47分忧伤的第一主题来的恰到好处,这样悠长的线条明显带着拉赫特有的DNA特征,对主题的展开充分也有想象力,包括随后细碎化分解的快速音群,3.08分带有希冀呼唤般的第二主题仍在升f小调上,它的出现并不莽撞,钢琴之前已有所铺垫,展开部始于喧嚣过后的片刻宁静,由第二主题开始,钢琴与乐队对引子与主题展开处理的相当自由,第二主题由于其特性明显会给人留下更深印象。这一乐章预演了拉氏以后创作的基本风格——果断的和弦,悠长的线性,绵延起伏的悠长旋律等等,这样的风格一般不乏听感,这个乐章的不足并不仅在于两个主题都在一个调上,而在于两个主题性格太过相近,正因如此,它带给听者的“记忆性能”不足,奏鸣曲式的功能效果之一就在于它的对比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十八般武艺各显其能,音乐的丰富性即在于此,我们能听出来在展开部引子与两个主题都有明确涉及,但听家很难分辨出对哪个主题的记忆更深,也就是说,奏鸣曲双主题的对比性不够鲜明。
第二乐章D大调,单部曲式,自由曲风,主题在情趣上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有所关联,展开的非常充分,一旦充分到远离主题时立刻出现主题回声,并以此方式来构筑结构,音乐中段有深情的倾诉,它的深情影响到后面段落,给整乐章情感性着色描上了浓浓一笔。
第三乐章仍属升f小调,三部曲式,迅捷激烈的A部与缓慢悲情的中段对比鲜明。

拉四钢作于36年后的1926年,题献给同样流亡国外的前苏作曲家尼古拉·梅蒂纳,梅蒂纳在苏俄属重量级,创作水准很高,但他的作品由于基本属现代风格,传播率很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有大量这样的作品不为人知,实属可惜。许是考虑到题献给梅蒂纳,拉四钢或多或少有点现代感,至少它与我等熟知的拉赫创作风格大相径庭。
第一乐章g小调,奏鸣曲式,现代风格,开声音乐形象的粗呖喧闹显然不大讨喜,简短喧闹的序奏引出钢琴噪动不安的笨拙主题(0.11分),但它很快就走向精细,钢琴以主题分解的形式介入,背景木管和声之下与钢琴的交集都使得音群结构异常精细,第二主题由钢琴在降e小调上优美唱出魅人的歌(2.05分),圆号的背景铺垫使之蒙上一层夜曲风味,而英国管双簧管的介入又有几分异域色彩,发展部始于弦乐回到第一主题(4.08分),音乐骤然变得厚重,如乌云密布,暴孽风雷,形成全乐章最大高潮后进入再现部。这一乐章音乐结构的密度与紧凑罕见,需全神贯注才得捕捉到关键信息。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C大调,A主题带有些许抒情色彩,但内里有惊惶不安成分,三声中部骤降霹雳但很短小,但重回A部已全无开端的宁静。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g小调,带有中段的自由回旋曲式,乐队引子动机如霹雳中一道闪电,钢琴奏出g小调快速奔跑主题,引子霹雳般动态和弦的断句与主题狂烈迅急的奔跑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主题先犹豫后奔跑的形态让人忍俊不禁,这章写作技巧相当高超,主奏与合奏、主奏与管弦乐分部的纠缠都是大家手笔,新颖乐思(插部)层出不穷,钢琴技巧艰难繁杂。

拉氏四首钢协以写作技巧、钢琴难度与配器上论,拉三四最杰出,特别是拉四通篇显得老辣精炼,更符合音乐自身的审美需求,如果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第二钢协、第二钢琴奏鸣曲固定了在你心目中的音乐形象,那么这首拉四会颠覆它,它虽没有足够的能量让人们刮目相看,但若剔除入世与矫情这些世俗教化因素,它既有隐蕴的内涵,也不失音乐的精湛。


版本上以全集角度看,没有谁能说胜过阿什肯纳奇&普列文LSO版,我曾说过阿什肯纳奇属典型的国际派,演奏曲目之广在钢琴家中不多见,且钢琴与指挥“通吃”,指挥上似乎成就更大些,他的钢琴技术超一流,特别是非常娴熟的指键功夫,他这套拉钢追求堂正风度与浪漫气质的表达,弹奏既出色勾勒出拉氏特有的线性特征,又演示了出色的指上功夫,我尤其赞赏他的分句,明亮、端正、且蕴含丰满,总能耐人咀嚼,细腻段落音色如天鹅绒般平滑,但他又不畏惧大开大合的幅度,因而他的大刀阔斧又总能表现出惊人的幅度。同样值得赞赏的是普列文,他的浪漫气质融入了他的指挥风格,伦敦交响在其棒下幅度宽广,充满情感上的跌宕起伏,穿透力与韵致很足,他以潇洒帅气、富于激情的指挥与阿什肯纳奇气息堂正的琴风,为唱片史留下一套在气质上无可替代的拉赫玛尼诺夫,值得推荐。

第二号速度偏慢,演奏充满诗情画意,二位音乐家属“勾勒”能手,若把它形容成一幅画,它属于能挂在中堂的那一类,无论下笔还是着色都透着大气,第二乐章演奏出了销魂的效果,乐队回归A部这一段很难找到其它演奏能提供出这样丰沛感人的表情。

第三号呼吸感非常从容,游刃有余的指法给作品以新意,往往让钢琴家透不过气的抓狂音符量是那样轻松悠闲的在阿什指键流过,他赋于演奏更多的自由感觉,当然,与强大的贾尼斯版比较,它缺少惊骇与直击人心的力量,第一乐章前半段落有点松散,显然玩悠闲有点玩过了,但越到后面越出色,越来越贴近作品气质,包括第二乐章的狂想特质与第三乐章大段连奏与复杂的节奏类型等等,在伦敦交响充满光彩声响的照耀下,指上功夫也越来越耀人眼目。

第一四号版本不多,阿什肯纳奇的绝对错不了,我把它作为权威版本来看待,哪个方面都有无可挑剔的光彩,它给这首拉一增加了份量,第一乐章开头力撼千钧,精神百倍,这既得益于普列文棒下伦敦交响的硬派风格,也得益于阿什强劲的顿奏与击键和弦,他的演奏与作品涌动的青春激情甚为合拍,第二乐章中段演奏尤其抓人,浓密的氛围具有强大的吸力,使听者犹如陷入情感旋窝。这套拉钢全集若让我排列,以第一、四号演奏最精彩。

DECCA分别于1970-71录于伦敦金斯韦大厅,1972年首版,音响效果不错,2014年再版。


https://pan.baidu.com/s/1GkAjNYWMdwHjekpkT3JmxA?pwd=jrm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08: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implerbt 发表于 2024-9-2 13:50
LZ千万不能撒号离坛,否则,你好不容易辛辛苦开的这些乐评帖子,也会随之不在而消失,那就太可惜了,不值 ...

谢谢!不会,但直到现在我仍为这位朋友婉惜,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事。

这三帖完成需相当漫长时间,估计得6年左右,发帖疏密也得看个人精力与时间分配,我只需要宽松的环境,其它无所谓,自会继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8
发表于 2024-9-3 09: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3 07:47
拉二三手里单张很多,本着宁少勿滥原则,n多年前全集只买了阿什肯纳奇与普列文版和怀尔德&霍伦斯坦版 ...

最早知道阿什是从傅雷家书父子俩的讨论,听到他的唱片是以后的事了,一直以为他就是钢琴家,直到后来听到他指挥的老肖才知道他也弹而优则指了,感觉是学他的死党姨母。个人觉得姨母的指挥家成就超过了其钢琴家,而阿什未必,虽然也有很多指挥的名录音。这套录音二嫂出了SACD,追求音效的不妨对比。
新录音,不妨听听这个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Warner 63675-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6GxIWqxD98JRB5riEZHMw?pwd=1l7e


还有一套更老的,拉赫自己弹的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RCA 61658-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TvVqvYa4pdo455YQs6UYA?pwd=8zl9


都是企鹅追捧的,4※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9
发表于 2024-9-3 10: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本帖最后由 lam8888 于 2024-9-3 10:59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9-3 07:47
拉二三手里单张很多,本着宁少勿滥原则,n多年前全集只买了阿什肯纳奇与普列文版和怀尔德&霍伦斯坦版 ...

https://pan.baidu.com/s/1GkAjNYWMdwHjekpkT3JmxA?pwd=jrmw
这个链接无法下载:下载失败【1200000】
存到自己的网盘也是一样的下载错误。

其他网友有此现象吗?


是我网盘的问题?重启百度网盘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0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06: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音乐杂谈——由切里比达克的布鲁克纳想到的

20世纪是指挥家的世纪,指挥家迭出,大师也不少,但能称之为受人景仰的大师不多,切里比达克算一个。

什么叫受人景仰?即在某一领域或方面登峰造极,达到别人难与企及的高度,而切里比达克慕尼黑版布鲁克纳是达到了这样高度的,他的神性、层峦之巅般的审视力、事无巨细而又令人望而生畏的繁褥解读与内在精细度,别人难与企及,以至于说布鲁克纳不能不说切里比达克,特别是他的第5、7、8、9号,的确如借神力,与天穹相接,你看到未看到,肯定不肯定,喜欢不喜欢,这都是事实。

神性的切里比达克是到了指挥生涯晚期才有的,且只在布鲁克纳这里找到最神配的灵感,这个时期与慕尼黑爱乐团值得称道的演出还有勃拉姆斯交响曲,你还能列举出老柴的“悲怆”与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但他这个时期的贝多芬交响曲则一般,节奏与速率都不对头,特别在贝9这里表现的尤其明显,节奏对贝交意味着什么?——生命线!背离了贝交正确的节奏,也就背离了贝多芬赋予其的生命质地与精神特征,精准的演奏步伐在贝多芬这里显的尤为重要,需要阔步前行的时候绝不能闲庭信步,凝滞的血液喷射不出激昂的高歌,每当我看到对切里比达克慕尼黑版贝九的溢美之词不免想发问:你真的听过?

大陆的音乐评论只所以很难具备学科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偏见与盲目,音乐评论的第一要素是客观,第二要素还是客观,在这里,哗众取宠与夜朗自大最要不得,病态盲目的吹捧相对应的必然是病态盲目的打压,二者依随如孪生兄弟,而以否定来支持肯定则是最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肯定赞美切里比达克就常常连带着否定卡拉扬,但观点之偏激幼稚往往令人失笑。

前段时间曾看了一位博导级音乐教授介绍切里比达克的文章,文章写的不错,对于了解大师的指挥艺术有所裨益,但有两个重要论点明显失之于偏颇,且吹捧的味道过于强烈。

论点一、关于富特文格勒及其继承人,教授说道:“富特文格勒以独一无二的温暖音色、错落有致的句法勾勒、进退自如的速率节奏、细致入微的表情处理、以及良好的音乐整体连续进行感,使其终于成为上半个世纪中真正懂得乐队演释艺术的无冕之王。” “而切里比达克是这个无冕之王位的唯一继承人。” 这显然是对富特文格勒指挥风格了解不够的缘故,富帅指挥风格的精髓是什么?——自由速度之下强大的结构功力,需知,精确速度之下能表现出强大的结构力已经很难,在自由速度之下就尤其的难,什么叫自由速度——即:脱离开谱面所规定的节拍数,而寻求自由即兴的演奏速率,它对指挥家的结构能力形成绝大的考验,你非得具有对作品、同时对管弦乐声部强大的控制能力才行,所谓大开大合,所谓拿得起放得下。自由速度,一般指是放慢頻率而不是相反,快而立不难,慢而又整又立才难,这是富帅有别于战前战后许多指挥家的主要区别,也是他指挥艺术的精髓所在,论温暖音色他肯定不是独一无二的,论错落有致、进退自如、细致入微,他也不是最好的,唯有在自由速度之下表现强大的结构力,他独一无二,但与他相仿的还有同时期的指挥家门盖尔贝格,同样是二战前后不可多得的指挥大师,门氏所把握的自由速度,潇洒而曼妙,更有味道,你一定要说他的不足,则在于门氏在提速时的力度不够紧凑,羽毛扇轻摇时他挥洒自如,但若论呼风唤雨,还是富帅的大动静更显功力。
富帅指挥艺术的精道不用多说,但同时必须了解:托斯卡尼尼同样居功至伟且并不逊色,门盖尔贝格等多位老大师也绝非等闲之辈,说富特文格勒是无冕之王,对托斯卡尼尼、对门盖尔贝格等诸多二战前后指挥大师明显不够尊重,也不公平,而用上“真正”两字,则有危言悚听之嫌,这是典型大陆式的论证方式。

明白了富帅指挥艺术精髓之所在,也就同时会明白说切里比达克是其唯一的真正的继承者完全失当,两个人的指挥风格与擅长领域迥然不同,并不具有承继与贯通脉落,切里晚期风格追求的是什么?——哲学性的逻辑表达,因而他把演绎最大程度的细化了,他的结构方式靠的是精细的、匀称的、绵延不绝的、逻辑的细部堆积,精细而完整,最后形成磅薄与宏大,这与富帅的风格说不上南辕北辙也是秦楚不一,说切里是其唯一的继承者,根据在哪里?论据又在哪里,仅仅凭拍脑袋?还是仅仅凭其出自其门下?退一步讲,即使从保留曲目上看,两人也差异甚大,富帅的擅长在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和瓦格纳,他的布鲁克纳则很一般,而切里最为擅长的恰在布鲁克纳,除此,他的勃拉姆斯、老柴、德沃夏克虽都可登堂传世,但都未至顶尖,且对手盘太多。其实,教授的真实意图是有意无意的暗称切里是20世纪后半叶指挥界的王者,但这样的偏颇与孤陋寡闻就让人怡笑大方了,且不说卡拉扬,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克纳佩布施呢?瓦尔特呢?巴比罗利呢?比彻姆呢?克伦佩勒呢,再如与他同辈份的索尔蒂、朱利尼、伯姆、伯恩斯坦呢?太多了,哪个不是文武昆乱不挡,歌剧、交响曲、协奏曲通吃,相形之下,切利的疆界领域与保留曲目就显得太窄狭了,涉猎与资质也并不充分,尽管他无愧于大师称谓。

论点二,作品与演绎的关系,教授为了让切里比达克“上位”,用了大量篇幅论说切里演绎的独创性,甚至暗指其“再创造”超越了原作。作品与演绎的关系本是并不复杂的问题,但过度的解读却往往让它复杂不堪,就音乐自身而言,演绎是演奏者对作品的还原,我们需要明白两点:1、演绎的性质是在“篮本”基础上对蓝本的解读与表演,2、即然是解读与表演,就必然带有演奏者对作品的判断与个性成分。上述两点连带出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演绎才“正确”?毫无疑问,标准就在作品本身!只有贴近作曲家创作意图与吻合作品自身精神的演绎才是“正确”的好的演绎,任何演奏都必须表现出作品的定性,而作品的定性恰恰来自作品自身,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谈得上演绎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二次创作过程当中的个人理解与个性成分,你看:作品与演绎两者的依属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我曾经说过:音乐语言具有不明确、不确定与非概括性,而正是这“三性”,恰恰使对音乐的理解与音乐的意义不断处于“新的生成”之中,它永远为诠释者、鉴赏者留下多释的可能,也就为我们理解音乐留下广阔空间,而正是它才使得音乐变的更为丰富多彩,由此可见,每一种理解与演绎方式都不能推翻另一种方式,音乐自身由于它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不可能去指定哪一种演绎是唯一的,因此,任何想以一个版本作为“正宫娘娘”,作为最佳、作为唯一的说辞都是片面的幼稚的。

切里比达克晚年与慕尼黑爱乐团的布鲁克纳的确达到神级,这无庸置疑,我为此似乎曾写过文字介绍,直到现在他的布鲁克纳仍是我的首选,它特别表现出晚年切里的思考、神性与哲学深度,这种思想用在布鲁克纳这特别合适,所以有人形容布鲁克纳交响曲与切里比达克的“结合”是一场伟大的婚姻,不免溢美,不无根据,特别是第5和第8号两首的演奏,于无一挂漏的铺陈中堆积出无可比拟的宏大与壮观,这毫无疑问,你完全可以说切里是布鲁克纳的福星级指挥家,你甚至可以说他的布鲁克纳是“单列品种”,但你若说 “与切利相比,所有其他指挥和所有乐队的布鲁克纳都显得那么苍白、单薄和力不从心” 就纯属有悖常理的主观臆断!病态的吹捧与病态的打压没有任何客观与公正可言,也只有音乐积累明显不够或哗众取宠才能说出这样幼稚的话,而它出自一位教授之口就尤为显得可悲,在布鲁克纳交响作品诸多早以扬名立腕的演奏版中,教科书般的、纯正德奥式的、充满宗教气息的约胡姆全集版(无论是DG还是EMI)“苍白、单薄和力不从心”么?精致典雅、具有强烈建筑美感又绝无哗众取宠弊端的海丁克版“苍白、单薄和力不从心”么?卡拉扬对布鲁克纳情有独钟,一生多次录制,他圭皋式的解读、精准细腻又不失宏大的演奏“苍白、单薄和力不从心”么?听过他的DG金版第8号么?即使老一辈大师如克纳佩布施、舒希里特、乃至到旺德、朝比奈隆的版本均可圈可点,好的布鲁克纳演奏版本实在太多太多了,只因后来者切里比达克版出现而全盘否定,这是客观的鉴赏态度么!

我历来反对所谓演奏版本上的唯一,是因为从学术与客观性两个相对公允严谨的角度讲,对任何作品的演绎都没有唯一可言,音乐作品抽象性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它不断的处于“新的生成”这个循环链中,后来者如蒂勒曼杰出的布鲁克纳就是明证,作品的“定性”是骨架,每一位演绎者都在以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为之施以血肉,演奏本身当然有高下之分,却绝无唯一可言,音乐艺术从来就不是“唯一”的艺术,这里没有高不可攀的精神领袖,用大陆式的一元化思维解释不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多元性本质,如果因一个好版本的存在而无视之前之后众多杰出版本,那肯定是音乐艺术的悲哀。

我以为,实际聆听品赏太少与并未真正进入音乐境界这两点,是许多cm人的硬伤,这往往导致他们的视野狭窄,近而自以为是,n多年前,我曾与几位具备乐理知识的大学生座谈,却发现他们在喑熟五线谱的同时,音乐悟性与音乐素养并不高,教科书在他们哪里似乎只是一种封闭的知识体系,而并没有进入真正音乐的境界,但奇怪的是,在他们的标准中,衡量懂不懂音乐看得只是语言表达和技术术语的运用,而非对音乐的感觉与悟性,这其实是对音乐的颠倒与倒错,我以为对音乐的逐步深入,一定是进入真正的音乐境界,一定是建立在大量广泛聆听的基础上,我绝非排斥乐理知识,我反倒以为随着音乐的深入,欣赏者应该懂乐理,以免在音乐之旅中形成瓶颈,但啥也代替不了听的体验,听永远是第一位的。

听的太少、积累不够与非客观的、病态偏颇的鉴赏观是一些所谓专家的通病,很显然,古典音乐除了专心,更有个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对任何人都一样,我甚至说它是“概莫能外”,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如果积累不够,不注意补充“养分”,照样会苍白偏颇,立论就绝不会准确,这样的事例极多,我也曾见过一位教授非议朱晓枚的《哥德堡变奏曲》,这除了故意在“大船上折筋头”以博取眼球的病态心理,也与他对《哥德堡》听的太少有关,所以,我一直以来一个观点就是:什么也替代不了听!特别是精听!爱好者们要听!心无旁鹜的反复的听!专家教授们也一样,他们在知识的精度与广度上与业余爱好者会有区别,但唯在听上并无二致!这版唱片你没听过,你在这版上就是空白!如果你要强说道,很有可能会出错,

当然,古典音乐由于它特殊的艺术方式与抽象性,的确比较其它艺术要难解的多,借助一定的文字资料是必要的,否则对于初始古典音乐之旅的cm人,往往难以切入,也不得要领,但专业人士与真正cm爱好者的本质区别是:音乐在它们手里一旦只是饭碗,只是换钱的谋身工具,也就决定了他们对音乐的入境深度与可怜的价值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2: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篇音乐杂谈——由切里比达克的布鲁克纳想到的, 早6点多发出,直到现在无音信,,,,我早就说过,在这里,你要想干点正了八经的事,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3: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如果小编认为我的文字、分享与您论坛宗旨不符,你直说,我会非常体面的撤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发表于 2024-9-4 13: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4 13:04
如果小编认为我的文字、分享与您论坛宗旨不符,你直说,我会非常体面的撤出。

我猜测绿坛的审核流程先是由AI筛选出有敏感词的帖子,推送给小编,小编再进行人工审核。估计最近小编比较忙,还没审到您这一贴。况且,早上6点发帖,小编还没起床呢!

既来之则安之,老先生喝两杯,顺顺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9: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ejack 发表于 2024-9-4 13:18
我猜测绿坛的审核流程先是由AI筛选出有敏感词的帖子,推送给小编,小编再进行人工审核。估计最近小编比较 ...

谢了,酒不能不喝,清晨5点多就边听边写边喝了,中午继续喝,酒让我很舒服。

审核我早习惯了,但与绿坛设坛宗旨不符一直是我的心病,我这人从不愿意给任何地方添麻烦,我的意思是:如果绿坛不欢迎我这样以乐评为主CD为辅的分享方式,小编别客气,暗示一下,我就会坚决的退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发表于 2024-9-4 2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AM优先发行/杜比音效】切大嘴指挥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4H6eAEnh/?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7860d100f0ffc39bbb9d7bde0c3ed3d0

Anton Bruckner: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布鲁克纳:C小调第八交响曲
慕尼黑爱乐乐团 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 Sergiu Celibidache, conductor

此专辑是最近在Apple Music上由慕尼黑爱乐乐团同时发布的切利比达克指挥布鲁克纳第七/八交响曲现场录音其中之一。虽然在慕尼黑爱乐官网上查询不到此录音相关信息,但是通过时长,音响效果,结尾鼓掌声和大嘴的喊声推测是不同于先前由EMI(现华纳)和索尼的全新版本。

经@DonQuixoteL 大佬后期查证,此专辑为1985年4月4号赫拉克勒斯厅现场,预订2025年2月28号发行实体和数字版。

B站有人发出来的,另外还有布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6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6: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204:民族音乐家之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多版本鉴赏之一

评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公众普及率最广的作品,题材来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并以越剧中的曲调作为主题音乐素材,此曲1959年完稿,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创作上,它最初的曲调旋律胚胎来自何占豪和他的创作小组,这个小组包括首演者俞丽拿,曲式结构完整度上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陈刚,后来闹的沸沸扬扬的署名之争都改变不了这一基本事实。

版本上,俞丽拿(1940-)做为创作者之一,她的演奏无论如何最接近创作“初衷",我手里俞的几版都具一定艺术水平,虽1959樊成武版独奏与乐队都能听出明显的“粗糙”,音准也欠佳,但她的演奏闪烁着青春气息和难得的本原声调,运行速度较快,小提琴形体纤细又有一定的柔韧力度,做为首演,她对作品的“定型”有无可争辩的参考意义,这是谁也达不到的,此版的问题在于:以现在的欣赏眼光看,技术没有优势,抒情上缺乏幻想空间。
1980版是陈夑阳指挥上海芭蕾舞团乐队助演,技术运用虽成熟,但我感觉并未明显的强过1959版,而变化则在于俞丽拿开始偏倚于“抒情”了,在抒情段落停留驻足了较多时间与精力,整体把握也成熟 ,陈燮阳是好指挥,他的抑扬顿挫都落落大方。
1985版仍是陈燮阳,指挥着他的亲兵——上海交响乐团,乐队合奏与俞丽拿的独奏较之前版本有明显提升,音色纤秀隽丽, 箱体音温婉可人,通篇无刻意成分,只有她自如游弋于音乐之间,技术也就显出游刃有余,节奏与力度处理也大气,与乐队的应和互激良好,合奏独奏的整体性与抒情性都处于最好状态,我个人是把此版做为俞丽拿几版《梁祝》的代表作来看待。
1996年BMG版由于采用了DSD录音技术,再加上其子李坚担纲指挥助演(指挥英国BBC管弦乐团),很被推销商家矜夸,但俞的小提琴技巧上并不比1985陈燮阳版优越,我反而感觉演奏在高音区的拿捏还不如85版充裕,整体性也不如其自然,当然,俞丽拿对作品的诠释更丰富,情感处理更深沉,情感在细节上有一些新体验,录音的确一流,平衡略显的靠前,显得音场宏大,更使得效果斐然。

西琦崇子(1944-)对《梁祝》情有独钟,前后录制达七版之多,她这版本录音可追溯到1978年,与林克昌&名古屋爱乐乐团此版可谓是精细化与细腻化演奏的“天花板”,她的《梁祝》以细腻悠长见长,风格颇为女性化,但小提琴音调之优美让我满意,可以听出西琦崇子为这版录制下足了功夫,不仅胸有成竹运弓稳健,语调措辞也接近作品那种中华南派特有的风韵,下足了功夫的还有林克昌的名古屋爱乐团,他们的合奏在追寻汉民族风格上很成功,这是第一版外国小提琴家演奏的《梁祝》,在当时影响巨大。

盛中国(1941-)1995年与谭利华&中央芭蕾舞剧院乐队版略显差强人意,做为活跃于那个时期国宝级演奏家,本应表演的更出色,他的演奏风格属粗犷中见细腻,在他们那一代,他的运弓把弦笔力算较深,对箱体音的控制有功力,他的问题在于技术略显得粗糙,这在呈示部的快速段落显示出来,稍显笨拙生硬,并无轻灵明快,明显是技术掣肘的原故,整体的看,50多岁的他对作品架构的把握还是不错的,而谭利华的乐队起承转合都有板有眼。
补白的几首小品一般,录音平衡太过于偏前,技术粗糙的弱点有所放大。

薛伟(1963-)1997的雨果HUGO版我极满意,他的表演无愧于世界级小提琴家称号,特别是技术与音色处理,洁白如玉,精细柔韧, 琴风颇为耐人寻味,情绪把握真执而恰到好处,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与娇柔造作,哪个方面都无懈可击,《梁祝》我听过不少版本,薛伟是给我印象最佳者之一,他的快速段落技术上游刃有余,你听了他的演奏才会明白啥叫做速率上的徐疾有度,呼吸感让人十分舒服,演奏绝无濒临危峡的弊端,在节奏节律与走弦力度的分配与抒情的分寸感上,在声音与箱体音的优美上,直甩盛中国版几条街。乐队部分由印尼华裔指挥家黄胤灵(1948-)率俄罗斯爱乐乐团助奏,黄胤灵棒下的乐队能给4.5颗星,烘托得体、细节生动,层次鲜明,很不错。
薛伟与汤沐海&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有个50周年纪年版,可惜手里没有。

吕思清(1969-)的《梁祝》有影响力,马可波罗公司的1997版由陈燮阳率上海交响乐团协奏,吕思清的演奏你在小提琴技术上无须担心,既使大开大合的乐段,他的控制与释放也在辙,快速段落如山泉飞溅,畅快淋漓而又平滑无痕, 音与音之间足够的干净,节奏感准确,几个情绪变化段落的转换很有气质,给人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感,演绎出了这部作品悲喜交错、细腻委婉而又激烈直观的浪漫主义风情,他的深情段落尤为感人,这种大喜大悲的情绪设定、再加上他一流的技术处理符合大多数听众的心理需求,但在演奏这类大作品的空间格局上,还是薛伟在经验上更胜一筹,与其比较,吕思清就略显得直观一些,带给人回味的空间相对于薛伟,略显淡薄。


https://pan.baidu.com/s/1pGswWWEKHnhKbTsMRvYOJQ?pwd=0lh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发表于 2024-9-5 16: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本帖最后由 yithorn 于 2024-9-5 16:37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9-4 19:40
谢了,酒不能不喝,清晨5点多就边听边写边喝了,中午继续喝,酒让我很舒服。

审核我早习惯了,但与绿 ...

相符、相符,太相符了。
别走、别走,不能走啊!

这年头花点钱绝大部分资源都有了,即便不花钱,在绿坛里待个半年,不挑食的话存个10T不成问题,够听到我们这些八零后的孙子上大学。
但是老先生这种的乐评为主、CD为辅的形式太难得了。

您的乐评一般包括了结构分析(可能还有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听感分析以及版本对比,这样具有普及且客观的作品介绍真的很有用。
我贴个图,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杨民望老先生写的《世界名曲欣赏》,这部书自八几年在中国出版后再版了很多次,影响了无数热爱古典乐的人。您对比下看,从内容来看,您的乐评内容更加的丰富,必然会在中国古典乐爱好者(虽然人数并不多)中造成深远影响。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7.jpg (107.2 KB, 下载次数: 26)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7.jpg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6.jpg (129.05 KB, 下载次数: 32)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6.jpg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5.jpg (143.32 KB, 下载次数: 25)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5.jpg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4.jpg (156.98 KB, 下载次数: 23)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西欧部分_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8
发表于 2024-9-5 17: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谢谢分享,收获颇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9
发表于 2024-9-5 18: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gdyy223 发表于 2024-9-4 19:40
谢了,酒不能不喝,清晨5点多就边听边写边喝了,中午继续喝,酒让我很舒服。

审核我早习惯了,但与绿 ...

LZ千万别退出,帖子里的乐评都已经到这个份上了,都是你的心血啊,不能因为审核慢了点,就要退出,要有耐心,不着急,定定心心的,我们作为读者希望你有始有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0
发表于 2024-9-6 07: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25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