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94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沁园春   无题

偶看俺的诗词,无意中看到这首,想起是因为朱践耳的第一交响与陈钢的梁祝在一网站引起纷争,一二武士上窜下跳,黑白颠倒,颇令俺难解,遂假沁园春曲牌以记之。潮起潮落中最容易看清人的本性,君子当修为自敛,潮起时不趋炎附势,潮落时不落井下石,而小人之所以成其为小人,是一定不肯的,是一定会找机会“运作”的,所以老话讲: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当为箴言,今再看这首词,纵然文字落白,仍能会心一笑,是为序,想到不几日将把手里的几版梁祝与钢琴协奏黄河写完,也觉合度。

一抹青脸、几回聒噪、如架鼎汤。
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狼子野心、巧扮凤凰。
假学以博、指鹿为马、昨天姓王今姓张。
待休矣、再回眸一瞥、只剩“短长”。

枉自黯然神伤、叹本末倒置论煌煌。
想清平世界、乾坤朗朗、小人招摇、意在称王。
巴赫凄疏、乐圣难觅、何况践耳与陈钢!
抬望眼:却大浪淘尽、唯余绝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2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5: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我从不看电视剧,但n多年前却对王志文、左小青主演的《天道》颇着迷,它的故事深度、台词的哲理与犀利给我留下不错印像,如今n多年过去了,剧情忘的差不多,但剧中借主人公丁元英之口,对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几个版本的评价仍然记得,他这样说:“我个人觉得,穆特拉的《流浪者之歌》还不足以冠一个好字。同一首《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以穆特与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相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凉、悲伤、悲戚,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穆特多了点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点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海菲兹是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但是单就《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许他太在乎技艺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淡了一丝虔诚。以他们3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是手到心没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心是愿望,神是境界,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汇。咱们都相信穆特想演奏好,但她的性别底色是上帝给她涂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她就抹不去性别底色的脂粉气。穆特的手,是一双女人的手”。

抛开语言的咬文嚼字,他对这三版演奏的评价有合理性,但一版演奏若仅以好与不好论,视角就显得狭窄,从演绎的角度讲,判断依剧是演绎与措辞准确于否,与作品之精神贴的紧不紧,技术层面有好与不好之分,演绎层面则只在此和个性渗入的分寸,音乐与其它艺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抽象性的本质又决定了它必然有不确定性,因而在主脉根基不变的情况下它永远存在“多释”的可能,为什么?——作品越抽象,想像的空间就越大,诠释的空间也就越大。仍以《流浪者之歌》论,这部作品本身不仅具有悲壮悲怆成份,同时也有悲凉与哀怨成分,就演奏上说,关键看演奏是否仅仅停留在悲凉与哀怨层面上,还是同时注入了刚烈与激越的情感,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听赏,穆特的演奏无疑是好的,弓法上的确有柔的一面,但不失刚烈气质,说她仅仅诠释出“悲凉、悲伤、悲戚”,显然片面,也与事实不符,次而求之,判断一版演奏的艺术价值还要看演奏者个性分寸与表情因素,这又涉及到演奏整体的平衡,刚与柔本身就是演奏平衡的需要,就演奏本身说,我反到认为穆特的第一弓就带有厚重与悲壮悲愤的色调,听听第4.54分钟这一段,饱蘸深情,醇厚的箱体音沁人心脾,充分表现了穆特纯与真的一面,后面表现刚烈情绪段除了拨弦略显零乱外没什么可挑剔的,运弓足够有力,任何严肃客观的评鉴都不会对这样的演奏持否定态度。

海菲兹1951年的RCA版即使抛开海菲兹的大牌与声效因素,也不是很理想版本,偏快的速率使作品本身的苍桑感减色,整体看处理上也嫌随意,中间抒情段虽不错,但还是穆特版更入耳,而后面的华彩段过于匆忙仓促,不仅技术上看不到优势,诠释也显得苍白,丁元英所说的“技艺精湛”我丝毫看不到,到是略显几分拗口,至少并非每个音符都精确与清晰可辩,这是演奏小提琴快速段落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避免其出现需要两点:1、调慢速率,2、严格控制指法,但在这两点上海菲兹都有所欠缺,他的演奏不仅心未到,手也并未到。海菲兹“太上忘情”的演奏风格为其赢得无数荣誉,但这版则失之于“忘情”,情感的处理过于草率,心里没有,手亦没有!可见,单调,缺乏韵致,是此版的短板。

弗里德曼是海菲兹的学生,他的这个1961年演奏明显强于乃师,可为首选,当然,我得指出:大牌录音师莱顿无可匹敌的录音为演奏大为增色,特别是小提琴细节录制极为清晰,但首先是演奏出色,弗里德曼反其道而行之,明显把速率降下来,给音乐以充分的伸展空间与想像空间,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音符饱满了,音色饱满了,韵致丰盈,激情充沛,作品的风采脱颖而出,的确是心领神会,手到心到。那么,速度慢就好么?非也!我曾经说过:任何演奏都不可以将速度单独拿出来说,就像人五官中的所谓大眼睛、双眼皮,也分长在什么样的脸形上,在**脸上还算匀衬,换一张面孔就未必适当,这是个需要综合起来考评的问题,单独地说速度意义并不大,同样的节拍数,放在弗里德曼这里恰如其份,放在别人哪里,可能就“拖”了,因为承载速度的基础不同。

那么,弗里德曼演奏好在什么地方呢?一言以蔽之——真诚,怀着对作品的敬畏之心真诚的演奏,他给每一个音符都注入生命力,使之活跃律动起来,音符随弗里德曼而哀婉、而苍凉、而激越、而刚强,透过弗里德曼的琴音,你能明确感觉到吉普赛人热情、强悍、狂放不羁的民族特性!而海菲兹演奏恰恰失之于此,他缺乏的正是对作品的敬畏,他太明星太大牌,对这样的中型作品,专注力不免走神!这再一次说明:多好的技术,也必须辅以内涵与精神的强大支撑,否则,再好的技术也是苍白的。天下无论什么东西,若只混到玩的境地,价值立减!就像爱情,必须出自真诚的爱的心灵,不可亵渎,因为那是魂之所在。

这三张唱片基本上囊括了中型小提琴与乐队作品的精华。

海菲兹这张出自RCA VICTOR gold seal(金封印系列),熟悉这个系列朋友会知道这是中价版,专门收录文献性的历史录音,同时暗示听者,演绎有可能并非是最高水平,该片同时收有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圣桑的《哈瓦奈斯》《引子和回旋随想曲》,肖松的《诗曲》等。对这几首作品的演奏,我都愿意以中规中矩来定评,不失规皋,亦无可夸耀之处,当然,他的演奏仍然是一流与在辙的,小提琴清雅洁净,一尘不染,这个无须说。曲目分别录于1951和1952年,RCA胜利交响乐团助奏,老牌指挥家威廉姆·斯坦伯格和伊策尔·索罗门协助演出,mono录音,1998年再版,《企鹅》评鉴三星保留一星。

弗里德曼的RCA红封印版录于1962年,分别由伦敦交响乐团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助演,马克西姆·萨金特爵士与瓦特·亨德尔分别担纲指挥,1963年出版,2011年再版,唱片同时收录维尼亚夫斯基《传奇》,圣桑《哈瓦奈斯》《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帕格尼尼《第一号小协第三乐章》,肖松《诗曲》与拉威尔的《茨冈》,宗师级录音师莱顿极为出彩的声音效果让这张唱片名声大噪,但弗里德曼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演奏才是这张唱片持久不衰的真正动因。弗里德曼1939生于美国新泽西。6岁学琴,先后拜师于加里米安等,50年代后期有幸成为海菲兹的学生,技艺大长,60年代后成为独立的小提琴演奏家,可惜好景不长,60年代后期因交通事故受伤迫使演奏生涯被迫中断,其后主要从事教学与指挥。

他的风格尽管在凌利的琴风上与海菲兹相近,但节奏感却与乃师很相同,两版《流浪者之歌》的差异一听即知,分句中的八度大跳与十度大跳极为有力,滑音凌利而性格鲜明,运弓的力度别人难与企及,4.46分的抒情段即饱满温厚又让人明白什么才是恰当的表情因子,这时才20来岁的弗里德曼已颇具大家之相,圣桑《哈瓦奈斯》老练而不失光彩,《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更是“满堂彩”,他把小提琴丰富的音色变化、抒情特点与作品忧郁苍凉的风格恰到好处融到一起,特别是节奏处理生动,音色飘逸,颇具欣赏性。维尼亚夫斯基的《传奇曲》拉的一步三叹,如实传递出作曲家内心深处的爱与孤独。帕格尼尼的《第一小协》演奏出如王子般的风流倜傥,节奏稳健的令人发指,各种技巧运用炉火纯青,分句的跳越、连奏、断奏、连音、双音和弦等等,莫不引人入胜。

穆特的《卡门幻想曲》无须介绍,天碟级录音,CM怕是人手一张了,此碟录于1992年,转年首版片很快被一抢而空,DG公司不得不多次加印以满足市场需求,该片同时收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传奇曲》,塔蒂尼《魔鬼的颤音》,拉威尔的《茨冈》,马斯奈的《沉思曲》,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弗雷《摇篮曲》,詹姆斯·莱文率维也那爱乐乐团助奏。

说穆特这版演奏“是一双女人的手”很不准确,柔情的一面是穆特的基本风格之一,她是偏爱柔弦的小提琴家,但她同时兼有刚强的弓法与凌利的气势,她在表现吉普赛人热情奔放、狂傲不羁一面上并不比“须眉”们差,而《传奇曲》的A部则充分显示出女性的柔与媚,三声中部的双音和弦仍以女性的视角新颖表现出伴舞的妖娆身姿,她对作品在个性理解上与弗里德曼很不同,但各臻其妙。在《魔鬼的颤音》中,穆特的长处与技术缺陷一目了然,我们不得不赞赏她在表现哀愁情绪时超棒的表现力,也不得不忍受她在连奏上的暇疵。说实话,她演奏拉威尔的《茨冈》我曾很担心,担心在开始独奏的Lassan部分她能否自如流畅,过了这关,后面的Friska就容易多了。《沉思曲》拉的缠绵悱测,一如即往的优异!主打的《卡门幻想曲》是我听过不错的版本,穆特力求完美,颇有气势,技巧运用也是好的。

我看过一些对穆特演奏的负评,极少见客观准确的,他们所指摘的有时甚至恰恰是穆特的强处,可见评家多有糊涂者,穆特在力与柔的平衡上一流,她对小提琴分句的雕琢很有功力,这就使得她在“长线条”的分句上有优势,个性与表情因素的渗入也不失范儿,但也有流露出演奏“偏腻”的弊端,她真正的弱点在技术上,当快速运弓时,她在指法上有缺憾,因而演奏快速艰难技巧乐段时,就明显不如穆洛娃来的轻盈自如,文字码的够多了,无须再谈,俩人都有大量音源存在,一听即知。


https://pan.baidu.com/s/1B7jt9tmu9SLw1ik-f6NHWw?pwd=b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3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5: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8-20 12:14
一盘炸酱面,三两二锅头,

酒面穿肠过,心中无事愁.

洒脱!

56度二锅头就是爽,最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4
发表于 2024-8-22 15: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5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9: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8-22 16:30
一觉醒来,发现又出来一篇大作.

赞美不多说了,说几处微瑕:

是,应为“反倒”和“圭臬”,谢指正。
海菲斯版我听的是金印版,但此版无图,才找了这版红印上传,属一个录音,不同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6
发表于 2024-8-23 16: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2 15:14
我从不看电视剧,但n多年前却对王志文、左小青主演的《天道》颇着迷,它的故事深度、台词的哲理与犀 ...

碰巧也听过这几张盘,就是穆特的版本声音比别的高。谢谢讲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7: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刚看到一位朋友要撤号离开绿坛,内心五味杂陈,想在帖中劝几句,却是难言半字,这年头,想真心干点有用的事艰难得很,你眼见反智的、逆淘汰的潮流汹涌澎湃,却无能为力。

我来论坛时间不长,偶然露了相,又偶然的想系统将我手中资源重温并留下评鉴文字来回报论坛与诸位无私分享者,更重要的是为我听乐20年的艰辛和感悟留下客观、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备考,这是个极漫长过程,我不需要点赞,也不愿意与谁讨论,而唯一需要的是宽松的客观环境,以有益于生成与生息。

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能留住人才,尤需要能留住真心待之的分享者们,怎么说,他们都是论坛赖以发展的原动力。

唯愿朋友能愉快吧,善者会记得你有价值得分享,感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8
发表于 2024-8-25 09: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8-25 08:18
多谢以朋友相待!

不能陪你到底了,就此别过.

去百度贴吧吧,那里的氛围远远好于这里,老哥建个吧,自己当吧主,啥事儿自己说了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9
发表于 2024-8-25 09: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玉林
老肖的小协,近来在韩包发现一个惊喜。尤其是一协第二乐章,颇有金庸笔下的秃笔翁那种一气呵成,以后再也拉不到这么好的感觉,堪称酣畅淋漓。

PixPin_2024-08-25_09-24-50.jpg (25.72 KB, 下载次数: 40)

PixPin_2024-08-25_09-24-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0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版巴赫第1、2号小提琴协奏曲由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穆特兼指挥,该乐团1988年由 Bjarne Fiskum创建于挪威,室内乐团编制,演出活跃,适应性广,从巴洛克到浪漫时期,乃至于探戈爵士现代音乐,无所不能,在欧州获评很高,这是穆特第二次录制巴赫小协,穆特1982年和阿卡多、英国室内乐团在EMI录过一版,获评较高。

这版演奏追求古乐与现代管弦乐相间的那种音色与效果,穆特力图用简单质朴的弓法折射出她对巴赫作品所谓21世纪的新思维,这样新颖的演奏方式值得关注,如那番轻吐的类似于“气息唱法”的轻弓慢弦的演奏。

说实话,巴赫这套曲目演奏不难,演好很难,完全吃透它并表现出纯正巴罗克精神需相当功力,1982年版好在气息稳健、姿态端正又有正确的节奏感,小提琴分句有光彩,慢板乐章情调迷人,而这个2008年版,从总的效果和艺术品质上看没有再超越,这印证了音乐艺术演奏的一个普遍现像——即:第一次成功很难再被自我超越,演绎的特点不同、侧重不同、味道也不同,但整体的优异上则很难再逾越,不是不能,而是很难——再成功的自我超越无异于一场革命。

与上一版比较,此版技术处理上更随性,驾驭更稔数,更显游刃有余,节奏把握突出了快慢之间的对比,快板更快,慢板更慢,但给我感觉快速段落的稳定性与情趣都逊色于1982年版,由于偏快,巴赫音乐中的一些韵致被削减,但同时也应看到,她在推进中也同时显示出自由伸张与稳定脉博间的功力,特别是a小调BWV1041演奏很有特色,可谓出色,BWV1042的第一乐章中间大段稳健的推进也令人着迷,慢乐章不用多说,穆特的强项!也一如即往的出色,极柔媚、可谓是把如歌般的顷诉与抒情性做到了极致。

这张唱片真正吸引我的是古拜杜丽娜的《当下》(伦敦交响乐团~瓦西里 杰捷耶夫指挥),这位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和施尼特凯一样,不愧是自肖斯塔科维奇后俄罗斯音乐的传人,此作是近年少有的小提琴杰作,单乐章布局,小提琴一开始就是顷诉般并不断盘桓向上的旋律,打击乐营造出轰鸣震捍的低音效果,协奏的氛围走向怪诞而新奇,独奏则如乌咽般的悲鸣,直至乐队一激荡惊艳的长啸掠过(3.27分),独奏则如一孤魂侠羽游荡于黑暗如漆的夜空之中,穆特与杰捷耶夫以多种技法渲染作品空旷冷寂与荒蛮的场景氛围,内中充满了惊惶、求索、微光、阴森、昏暗、攀升与漫无边际的场景情绪,并不时伴有天鼓般的捶击,中间段落,小提琴由乌咽的音色逐步演变为自由而富于空间感的曲张,触角与情趣也向多维的空间延伸,情感表达复杂,抒情化、细致化、媚态化、又很快转向谐趣化,独奏与乐队一起向富于动态与震惊的空间开拓,空间的维度也愈发开阔,动态如天雷捶击(18.47分)、星际碰撞、地维倾陷,摇人心魄,消隐后,小提琴转入独白,如万物静籁后的凄鸣,在羽管键琴振翅样的伴奏下(24.55分),引起乐队喧嚣骚动,旋即又复死寂样的孤独,小提琴如孤魂游荡蹒跚,氛围更加的暗淡无光荒疏凄落,独奏恰如折翅的孤雁,不断向上的高音冲刺似暗喻其欲展翅欲飞,乐队也不断为之助力,但最终留下的却是一巨大的悬念。

古拜杜丽娜此作属当今不可多得的佳作,你可以把它当作带有宗教执念与启迪的音乐来听,我以为在这个框架下能很容易感觉光明与黑暗、良知与邪恶、善行与恶俗、希望与绝望的博击,作为一部协奏曲来讲,该有的都有,份量很沉,细节极其丰盈,给了小提琴广阔的发挥空间,技巧性相当出色、但又巧妙地蕴含在巨大的场景与情趣之中,正所谓是掩饰的极好,没有陷入为技巧而技巧的弊端,而现代许多作品之所以格调不高,为技巧而技巧乃主要原因,此作是类似于斯特拉文斯基《火鸟》那样的氛围模式、施尼特凯式的“独白”演化、与古拜杜丽娜极富振撼力节奏型的完美融合,定能在多不胜数的现代音乐作品中稳居名品位置。

20世纪新音乐多艰涩,不大好懂,由于创作源多由特定的事由现象(哲学的、文学的、社会的、音响本身的等等)引发,聆听时如不借助一定的背景资料参考就很难听懂,这即是现代音乐巨大发展空间与无穷魅力,却也恰恰是普及的瓶颈,就我个人讲,前苏有几位现代作曲家很为我所欣赏,如施尼特凯、乌斯特沃斯卡雅、坎切利和古拜杜丽娜,它们多生活于专制时期,多受弹压,其作品也就内涵充实、曲委、多充满悲鸣般的长吟与啸叫,音乐创作这东西,说到底不外乎两种形态,一是美于形、二是发于心,而前苏及东欧一些作曲家恰在发于心上优于欧美同时期的一些作曲家。

演奏本身之精彩自不待言,杰捷耶夫与穆特的对作品的感觉精细而准确,将小提琴精美线条、悲伤的氛围、鲜明的细部与强劲的动态有机溶于一体,即使再过数年,此版的权威地位也难以撼动。从整体性上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整个运行的脉落、分配、幅度与力度比、细部刻画都堪称出色,创作上,由于古拜杜丽娜参照了穆特的特点风格,演奏时会占一些便宜,作品的特性与演奏者的特性相符,比如,较多地运用了长乐句,这正为穆特所擅长,在长乐句的运行中充分显示出穆特锻造修饰上的功力,当然,她在低音区域仍显的粗一些,雕琢不够。

此版录于2008年,同年由DG唱片公司首版发行。


https://pan.baidu.com/s/16IxevGoBR88sdqhmwDxbWQ?pwd=orn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发表于 2024-8-27 09: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2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8-27 12:24 编辑

满庭芳  酒后偶感

庭院深深、青灯残壁、管它争宠犬侯。
千姿百态、凡事有来由。
堪笑天涯狂客、心意短、欲揽九洲。
何似我、孤独静默、支笔写春秋。

人情薄似纸、情在古乐、复此何求?
正凄风飒飒、花没新愁。
仍慕东篱陶令、踏径处、夕照晚舟。
待休矣、纷繁尽去、还作神仙游。


后记:在这块土地,丑陋从来都是群体性的,看看过去,再看当今,各行各业,一目了然,因而n多年来我从不涉足于群体,在哪都一样。群体性的低俗与群体性的庸俗,再配上群体性的狂欢,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浅薄的可怜!所以,我从来以为,回归自我才是最高的大自在,我从不辱没任何人,也从不臣服于任何人,安安静静的听,孤独静默的喝,足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3
发表于 2024-8-28 0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7 12:23
满庭芳  酒后偶感

庭院深深、青灯残壁、管它争宠犬侯。

一种清孤不等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5: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拉赫玛尼诺夫因二钢而名声大噪,其实他还有许多有价值作品,拉三钢艺术性就比之更优异,但怎么也不行,人们还是更喜欢它,它尤其为初涉古典音乐爱好者所青睐,我n多年前刚接触古典音乐时喜欢的不得了,每每听得如醉如痴,啥东西一旦入迷就容易出昏招,这首拉二钢着实费了我不少银子,一版一版买不停,近些年随鉴赏范围扩大,对此类以旋律见长作品听的不多了,CD静静躺在架上蒙了一层灰,前几天上传斯蒂芬·霍夫圣桑钢协时想到了它,找几张有特点的唱片传上来。

拉二钢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在它的抒情性,且它所抒之情又非个人,而与俄罗斯民族忧患意识姻联,在表现此类情感上,拉赫玛尼诺夫找到了亲民又富于感染力甚至带有蛊惑力的音乐语言,我不晓得是否有人听音乐时会激动至流泪,反正n多年前听第二乐章乐队回归A部乐段偶会觉出眼眶潮湿,可见它有点催泪弹作用,不夸张说,把它列入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不为过,附带结果是:版本多的令人咋舌,且由于它旋律性的特点使理解与演奏难度均大为降低,谁弹都差不到哪去,因而版本选择是个难题。

此前在评价斯蒂芬·霍夫版拉二钢时我曾说过:“拉二钢”属于那种表现俄罗斯民族魂的作品,什么能代表俄罗斯的民族魂呢?一是俄罗斯黑土地上那绵延不绝的山脉,二是莫斯科东正大教堂,拉赫马尼诺夫酷爱表现教堂钟声绝非偶然,这在第一乐章听的很清楚,演奏“拉二钢”一定要把这些内涵信息清楚地释放出来,表现出俄罗斯黑土地的沉重气息、辽阔无垠的壮观景色与东正大教堂的巍峨庄严,换句话说,演奏“拉二”一定要长线条、浓墨重彩!最忌鸡毛蒜皮、小里小气,最忌重音色而轻力度、重节奏而轻线条,重细节而轻气势。

若从这个角度选择版本,范·克莱本1962年与莱纳的录音能提供一版味道正宗的演奏,它并非弹得最好,也并非最好听,技巧应用也不很理想,走键也略嫌紊乱,但他在两个关键的点上,与作品本旨精神吻合,首先是线条感,钢琴的长线条恰好对应作品的恢宏大气,他的气息感接近拉赫精神,就这点说,它甚至比一些俄钢琴家还亲缘,包括莱纳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管弦乐合奏豪迈殷切,你可以指出克莱本钢琴在细节有缺憾,但他又似乎本就不着意于此,他属絵画中的大泼墨大写意,听他浓烈壮键的琴音仿佛能嗅到俄罗斯黑土地的气息,其二在音色,克莱本的钢琴始终发出如黄铜样亮丽的光泽,从而便于直奔主题,这非常重要,也正是音色处理与别家不同反而让他轻车熟路般勾勒出最醒目的主线。他与李赫特属两种“底色”,他不像李赫特那样提供出丰富的节奏感觉与强弱明暗的层次,但有所舍也会有所取,在表情上克莱本更加恳切,诉求更富于激情,单纯也更发自肺腑,其实拉二钢并不需要伶俐多变,反而防止弄巧成拙,有些地方,大拙反而大智,在我听来甚至连莱纳的合奏都有直与拙的成分,这是我之所以推荐此版之所在——技术有弱点,但精神类通。
这张唱片同时收有克莱本异常精彩的老柴第1号钢协,非常值得一听,50-60年代的克莱本(20多岁)耀目于欧美,发展前景一派光明,后来不知何故走下坡路,买过他70年代的几张唱片,但风华已全然不在。

鲁宾斯坦在RCA录有两版拉二钢,一张1956年,一张1971年,各有侧重不同,技术角度上56年版占优,此片同时收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录于芝加哥交响乐团大厅,由拉二钢老专业户莱纳执棒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人一旦扬名立万自主意识会更强,面对任何作品都不会以淹没个性风格为代价,他会在作品与个性风格上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版拉二钢与克莱本迥然不同,和声果断,力度非凡,它是强烈的气势、器大声宏的音型与精美触键的结合体,首先技术含量高,听听他的第一乐章,在弹性速度之下钢琴自如的伸缩和音粒浑圆,高音区快速段落如夜空中一道灿亮耀目的流星带,鲁宾斯坦完全不去在意钢琴线条的长短,它似乎把拉赫玛尼诺夫的乐谱重新过滤,演奏始终对应于自己内心的音乐感觉和由音乐感觉激起的情感流泻,听来很过瘾。
第二乐章A部有助于了解鲁宾斯坦是如何抒情的,这是我对鲁宾斯坦很敬服的一点,他的许多唱片之所以久听不厌,或者说他之所以能成就一代宗师,就在于表情处理绝不会“滥”,和海菲兹一样,不滥情是他标志性的抒情方式,更不会小家子气的玩情调,即使抒情,他也是荷马与彼特拉克的结合体,娓娓道来中浸润着诗意,珠圆玉润中自有丹田沉积,因而很耐听,演绎上看,属偏倚技术特性的版本。
第三乐章乐队合奏显得怪异,开声短线条的操作缺乏“正确”的隽永气息,鲁宾斯坦的钢琴听来也有点“别扭”,但展开后两者的“对话”足够精彩,其实第二乐章乐队与钢琴就不是很“合拍”,独奏与乐队演奏的“点”并不融洽,但面对这样两位大师,你很难直言不足,我只能说这版演奏更鲁宾斯坦而非更拉赫玛尼诺夫。

从演绎角度看,1971年版演奏更妥贴优秀,线条更流畅鲜明,也更容易理解,特别是第二三乐章,明显超越了1956版,84岁高龄鲁宾斯坦在力度与技术上并未明显收敛,健盘灵感与音色雕琢并不比15年前褪色,但我却分明听出老大师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演奏风度,听听他摇曳心扉的第二乐章,音粒依然筋骨浑圆,节奏的“尺寸感”尤其出色,而相对稳健的琴风反而成全了深度,此版出自RCA红封印100系列,尤金·奥曼迪\费城管弦乐团助奏,奥曼迪的乐队部分烘托是“合适”的,致密无缝隙,有自我的“份额”,但无喧宾夺主之嫌。
同张唱片收有埃里克·莱因斯多夫携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老柴第1钢协,录于1963年,一版摇山撼岳又颇具新鲜感的演出,莱因斯多夫整动态有一套,乐队锋利如刀,笔直如峭壁,而第二乐章又木訥纯朴的可爱,苛求原典的论家会认为它不正宗,但难以否认如神来之笔样的新颖靓色。

菲力普·恩特雷蒙与伯恩斯坦这张唱片转自LP,背景噪音较浓重,具体录音时间不详,应该录于1958-60年,CBS1973年出版,纽约爱乐乐团助奏。
熟知者或会记得这位法藉钢琴家,他在50-70年代颇富盛名,后来转身指挥界名声渐陨落,免强算得上欧美二线指挥,指挥上有多张唱片出版,影响力一般,但这版拉二钢值得称道,至少我本人听后为之惋惜,这么好的钢琴水平为啥分心向指挥发展,听得出钢琴基本功扎实,走健颇显钢筋铁骨,音体的密度与弹性俱佳,演奏略失之于第一乐章伯恩斯坦有效果但不够节制的烘托,节奏的重轻律布局有待商榷,音乐的流畅性明显不足,我听伯恩斯坦的协奏曲难免小心,指挥界若也有浪漫派与古典派之分,他绝对属浪漫派当中的浪漫派,一旦激动的跳将起来你不知他能蹦多高,和声齐奏时几乎把钢琴吞没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往往不明白控制与节制对指挥家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潜质,世间啥事都差不多,音乐尤其是:豁出去易、控制住难,放出去易、收回来难,这版演奏因伯恩斯坦过于激进的演奏而显得过头,旋律推进过程人为的干扰太过明显,但瑕疵尚未掩全璧,仍能属一版较为杰出的演奏,因恩特莱蒙钢筋铁骨的质感而耐人咀嚼,演绎风格上,恩特雷蒙放大了作品跳动的脉搏同时提升了血液流动的温度,这样的诠释我个人以为并不失原义,不足则在于这版拉二钢并未形成一套有说服力的钢琴风格。

早逝的J·卡琴1958年与索尔蒂合作版由伦敦交响乐团协助演出,DECCA1996年再版片,卡琴属学者型钢琴家,这版拉二钢诠释上多了细腻的成分,第一乐章开端他很注重旋律的起伏与音的轻重变化,意在表现作品知识分子的敏感与易激,通过对音符时值拉长与收缩来让旋律演变的亲切,这样个性化的尝试非常有效果,它给俄罗斯黑土地与绵延山脉披了一层秀美的外衣,再加上索尔蒂的弦乐群提供出如锦缎般的背景,都使听感上大为增分,当然,它们在激情乐段也不遗余力,但更有效果的还是细节的细腻的表达,由圆号吹奏开始的尾声部分尤其美妙,大提琴群与钢琴尾声的对话给我留下良好印像,从而对第二乐章产生更多期待。
这版演奏钢琴与乐队都以细腻见长,卡琴的细腻在我意料中,而论家一提到索尔蒂就说“大轰大鸣”,很少有人注意他精致的一面,听听这里他对硬派的伦敦交响乐团弦乐群的改造,这样富有成效的提炼与快速乐段超干净利落的合奏,伯恩斯坦和卡拉扬都弄不来,正因为此版提供出较多丰满的细部,包括钢琴与乐队每一个声部,才使演奏即鲜明又殷实,才有可能嚼出作品自身更多的味道,音乐魅力往往来自细节,任何一版演奏,只要不被细节拖住,丰富总比简单好些,必须得补上一句,卡琴的钢琴实在是棒!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录于1959年,阿德里安·鲍尔特与伦敦爱乐团助演,与拉二钢风格大类相同,都是与以精巧细化的分句处理,卡琴细如发丝的琴音的确富于感染力,尽管小巧了一些。
唱片同时收录E·多纳伊“儿歌变奏曲”,主题来自莫扎特钢琴曲“小星星”,但开头序曲严峻阴森的出人意料。

拜伦·贾尼斯与多拉蒂在水星分别于1960、1961年录制了第二、三号,拉二由明尼阿波利交响乐团协奏,拉三是伦敦交响乐团,贾尼斯一炮而红的作品就是拉二钢,凭借拉二钢他15岁开始职业生涯,算得上诠释拉赫玛尼诺夫专家,他的拉二钢与克莱本一样都属贴近作品原旨的版本,初听似乎与卡琴相像,其实两者差别明显,贾尼斯也很注意旋律线的起伏,但他没有过多在细节上展望,因而他的诉求与渲泻要利落的多,其二,他显然有所放大作品悲愤的情绪,但这样你就必须辅以更强悍的力度来实现它,所以第一乐章高潮段落演奏家们演奏更为率直有力,钢琴坚若钢筋铁骨。当然也能感觉出贾尼斯的理性,这样的钢琴家不会被激情与炫技所迷惑,因而高音区一些技术段落弹得异常清晰,不足也有,第二乐章A部贾尼斯处理略显平淡,有些平和乐段过于轻描淡写,此外,明尼阿波利交响乐团并未特别优异表现出这部协奏曲的交响性感觉,音压够强大,但管弦乐分部不够鲜明,彼此也少了些交响性应和。
拉三弹好很难,仅钢琴的工作量就比拉二大得多,它就像个工匠在键盘上不停的弹奏,因而杰出版本并不多,如果说贾尼斯的拉二还有所保留,这版拉三就无可匹敌了,杰出演奏的一个特征是演奏与作品本身融如一体,你难以撕扯开精彩来自作品还是来自演奏,这就是这版拉三的特点,贾尼斯双手在键盘上毫无阻碍的自如滑动,所有音符都如在心田炼造后倾泻而出,透着逼人的清亮与魅人的自由速度和节奏感觉,真是胸有成竹又炉火纯青的演奏,我甚至以为比他老师霍洛维茨弹的还好,非常值得推荐。

美国钢琴家E·怀尔德与霍伦斯坦合作版由皇家爱乐团协奏,怀尔德的演奏直逼克莱本,精神气质彻底拉赫玛尼诺夫化,色彩氛围尤释放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只有集中精力着意于作品的演奏才会真正打动人心,这里没有一个音符为表现怀尔德自己,却音音韵韵证明着怀尔德,音乐演奏就这么奇妙,你越刻意于表现自我就越易失去自我,反之亦然。其实这部作品技术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把握住气氛,而把握气氛除了表情,无非就是看音色与节奏,怀尔德第一乐章开端就是满分的弹奏,音色与力度俱佳,低音区的震荡恰到好处,听过的几版中,以克莱本与怀尔德装饰音运用最少,也没什么细腻的细节,但却最接近作品神髓,可以这样说:怀尔德以简洁的方式演绎出最恰当的拉二钢,霍伦斯坦的乐队好极了,鲜明生动,温暖致密,一样在音色与节奏感觉上出彩。
在后面拉赫玛尼诺夫钢协全集版中还会推荐怀尔德的全集,不多谈。
这是一张富于传奇色彩的唱片,于1965年5月录于伦敦金斯威大厅,Chesky出品却由Decca肯尼斯·威尔金森操刀,难怪录音这么棒,可谓是演录俱佳,唱片同时收录拉赫的《死亡岛》。


克莱本版:https://pan.baidu.com/s/1QxjlvyheX21dN-f_C8C_Hw?pwd=4gtv

鲁宾斯坦1956版:https://pan.baidu.com/s/1MCzg19VNQIbDeZaR_RNg_w?pwd=oa5n
鲁宾斯坦1971版:https://pan.baidu.com/s/1LahQcoOnujI27h6uTvpkdA?pwd=nivx

恩特莱蒙版:https://pan.baidu.com/s/1DZQdqfQ9jhTscJYAXq0YBQ?pwd=bs83

卡琴版:https://pan.baidu.com/s/10iQR1Ai8w9xamj6s-uR4xg?pwd=drpo

贾尼斯版:https://pan.baidu.com/s/1WtlEcLqzvlI0bZtszoBR2Q?pwd=t1h2

怀尔德版:https://pan.baidu.com/s/1HYcx6Jrcekr6K5vbnVUTow?pwd=vkd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5
发表于 2024-8-28 15: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6
发表于 2024-8-28 17: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8 15:16
拉赫玛尼诺夫因二钢而名声大噪,其实他还有许多有价值作品,拉三钢艺术性就比之更优异,但怎么也不行 ...

卡琴的拉二再推荐这版。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PAKM 035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LXd7vCyyXFTgqdfM9_IEg?pwd=a4mu

这个单声道拉二录音和楼主的Decca版的其它2个录音,Decca也出过一张唱片,避免重复就选了这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7
发表于 2024-8-28 18: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又见楼主百忙中推荐唱片,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8
发表于 2024-8-28 22: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5 07:53
刚看到一位朋友要撤号离开绿坛,内心五味杂陈,想在帖中劝几句,却是难言半字,这年头,想真心干点有用的事 ...

长桥先生,看到您的这条消息,一直潜水的我五味杂陈!还记得第一次关注您是2011年在百度博客,我当时叫“757032592”(还是什么其他数字来着)。那个时候我才十七岁,您就是我古典音乐的启蒙。自豪而略带羞愧的说一句,您那篇“钢琴木制感”的文章,当时就是为了回答我这个充满好奇又脑袋空空的入门小伙子的问题。您还与我讨论了图雷克的唱片稀少等问题。那时您给我写的邮件,我到现在都保留在自己的邮箱中,关于胡适、鲁迅以及诗词的交流。后来您辗转到了新浪博客,我们也一直没有再联系过。2020年在微博上给您发个消息说自己要出国了,您让我保重。现在在这个论坛发现您,想要告诉您,其实无论离开与否,您在我心中点燃的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学习一直都在!我自学了曲式学、和声学等作曲初步,也开始弹起了钢琴。我很感激您对我的启蒙和帮助,我会一直都在关注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08: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longtengfei 发表于 2024-8-28 22:05
长桥先生,看到您的这条消息,一直潜水的我五味杂陈!还记得第一次关注您是2011年在百度博客,我当时叫“ ...

高兴在这见到小先生,尤其看到你自学曲式和声并习弹钢琴,更觉欣慰,依稀记得你是数理化专业毕业,有数理化根基搞起乐理来更有优势,和声与数学,本就有着密切的姻联关系,盼早日见你出成果。

我来这里偶然,发文更因偶然,不过也好,年龄大了,有个事牵着,生活添了点意思,否则除了那四小时的所谓“工作”,顿顿泡在酒里,除了长肉,精神意志和那点所谓的“知识”全方位下滑,所以,只要有时间,我是仍然摆弄古典,延缓衰老是其中原因之一,还会继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0
发表于 2024-8-29 1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鹧鸪天·观忘年缘】

网海茫茫遇此缘,忘年情谊暖心田。当年博客初相识,今日论坛再续篇。

传古韵,授新弦,琴音袅袅绕心间。旁观亦是情难尽,共祝前程似锦年。


观两位先生情谊有感,在这里班门弄斧,献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25 12: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