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赫玛尼诺夫因二钢而名声大噪,其实他还有许多有价值作品,拉三钢艺术性就比之更优异,但怎么也不行,人们还是更喜欢它,它尤其为初涉古典音乐爱好者所青睐,我n多年前刚接触古典音乐时喜欢的不得了,每每听得如醉如痴,啥东西一旦入迷就容易出昏招,这首拉二钢着实费了我不少银子,一版一版买不停,近些年随鉴赏范围扩大,对此类以旋律见长作品听的不多了,CD静静躺在架上蒙了一层灰,前几天上传斯蒂芬·霍夫圣桑钢协时想到了它,找几张有特点的唱片传上来。
拉二钢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在它的抒情性,且它所抒之情又非个人,而与俄罗斯民族忧患意识姻联,在表现此类情感上,拉赫玛尼诺夫找到了亲民又富于感染力甚至带有蛊惑力的音乐语言,我不晓得是否有人听音乐时会激动至流泪,反正n多年前听第二乐章乐队回归A部乐段偶会觉出眼眶潮湿,可见它有点催泪弹作用,不夸张说,把它列入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不为过,附带结果是:版本多的令人咋舌,且由于它旋律性的特点使理解与演奏难度均大为降低,谁弹都差不到哪去,因而版本选择是个难题。
此前在评价斯蒂芬·霍夫版拉二钢时我曾说过:“拉二钢”属于那种表现俄罗斯民族魂的作品,什么能代表俄罗斯的民族魂呢?一是俄罗斯黑土地上那绵延不绝的山脉,二是莫斯科东正大教堂,拉赫马尼诺夫酷爱表现教堂钟声绝非偶然,这在第一乐章听的很清楚,演奏“拉二钢”一定要把这些内涵信息清楚地释放出来,表现出俄罗斯黑土地的沉重气息、辽阔无垠的壮观景色与东正大教堂的巍峨庄严,换句话说,演奏“拉二”一定要长线条、浓墨重彩!最忌鸡毛蒜皮、小里小气,最忌重音色而轻力度、重节奏而轻线条,重细节而轻气势。
若从这个角度选择版本,范·克莱本1962年与莱纳的录音能提供一版味道正宗的演奏,它并非弹得最好,也并非最好听,技巧应用也不很理想,走键也略嫌紊乱,但他在两个关键的点上,与作品本旨精神吻合,首先是线条感,钢琴的长线条恰好对应作品的恢宏大气,他的气息感接近拉赫精神,就这点说,它甚至比一些俄钢琴家还亲缘,包括莱纳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管弦乐合奏豪迈殷切,你可以指出克莱本钢琴在细节有缺憾,但他又似乎本就不着意于此,他属絵画中的大泼墨大写意,听他浓烈壮键的琴音仿佛能嗅到俄罗斯黑土地的气息,其二在音色,克莱本的钢琴始终发出如黄铜样亮丽的光泽,从而便于直奔主题,这非常重要,也正是音色处理与别家不同反而让他轻车熟路般勾勒出最醒目的主线。他与李赫特属两种“底色”,他不像李赫特那样提供出丰富的节奏感觉与强弱明暗的层次,但有所舍也会有所取,在表情上克莱本更加恳切,诉求更富于激情,单纯也更发自肺腑,其实拉二钢并不需要伶俐多变,反而防止弄巧成拙,有些地方,大拙反而大智,在我听来甚至连莱纳的合奏都有直与拙的成分,这是我之所以推荐此版之所在——技术有弱点,但精神类通。
这张唱片同时收有克莱本异常精彩的老柴第1号钢协,非常值得一听,50-60年代的克莱本(20多岁)耀目于欧美,发展前景一派光明,后来不知何故走下坡路,买过他70年代的几张唱片,但风华已全然不在。
鲁宾斯坦在RCA录有两版拉二钢,一张1956年,一张1971年,各有侧重不同,技术角度上56年版占优,此片同时收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录于芝加哥交响乐团大厅,由拉二钢老专业户莱纳执棒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人一旦扬名立万自主意识会更强,面对任何作品都不会以淹没个性风格为代价,他会在作品与个性风格上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版拉二钢与克莱本迥然不同,和声果断,力度非凡,它是强烈的气势、器大声宏的音型与精美触键的结合体,首先技术含量高,听听他的第一乐章,在弹性速度之下钢琴自如的伸缩和音粒浑圆,高音区快速段落如夜空中一道灿亮耀目的流星带,鲁宾斯坦完全不去在意钢琴线条的长短,它似乎把拉赫玛尼诺夫的乐谱重新过滤,演奏始终对应于自己内心的音乐感觉和由音乐感觉激起的情感流泻,听来很过瘾。
第二乐章A部有助于了解鲁宾斯坦是如何抒情的,这是我对鲁宾斯坦很敬服的一点,他的许多唱片之所以久听不厌,或者说他之所以能成就一代宗师,就在于表情处理绝不会“滥”,和海菲兹一样,不滥情是他标志性的抒情方式,更不会小家子气的玩情调,即使抒情,他也是荷马与彼特拉克的结合体,娓娓道来中浸润着诗意,珠圆玉润中自有丹田沉积,因而很耐听,演绎上看,属偏倚技术特性的版本。
第三乐章乐队合奏显得怪异,开声短线条的操作缺乏“正确”的隽永气息,鲁宾斯坦的钢琴听来也有点“别扭”,但展开后两者的“对话”足够精彩,其实第二乐章乐队与钢琴就不是很“合拍”,独奏与乐队演奏的“点”并不融洽,但面对这样两位大师,你很难直言不足,我只能说这版演奏更鲁宾斯坦而非更拉赫玛尼诺夫。
从演绎角度看,1971年版演奏更妥贴优秀,线条更流畅鲜明,也更容易理解,特别是第二三乐章,明显超越了1956版,84岁高龄鲁宾斯坦在力度与技术上并未明显收敛,健盘灵感与音色雕琢并不比15年前褪色,但我却分明听出老大师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演奏风度,听听他摇曳心扉的第二乐章,音粒依然筋骨浑圆,节奏的“尺寸感”尤其出色,而相对稳健的琴风反而成全了深度,此版出自RCA红封印100系列,尤金·奥曼迪\费城管弦乐团助奏,奥曼迪的乐队部分烘托是“合适”的,致密无缝隙,有自我的“份额”,但无喧宾夺主之嫌。
同张唱片收有埃里克·莱因斯多夫携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老柴第1钢协,录于1963年,一版摇山撼岳又颇具新鲜感的演出,莱因斯多夫整动态有一套,乐队锋利如刀,笔直如峭壁,而第二乐章又木訥纯朴的可爱,苛求原典的论家会认为它不正宗,但难以否认如神来之笔样的新颖靓色。
菲力普·恩特雷蒙与伯恩斯坦这张唱片转自LP,背景噪音较浓重,具体录音时间不详,应该录于1958-60年,CBS1973年出版,纽约爱乐乐团助奏。
熟知者或会记得这位法藉钢琴家,他在50-70年代颇富盛名,后来转身指挥界名声渐陨落,免强算得上欧美二线指挥,指挥上有多张唱片出版,影响力一般,但这版拉二钢值得称道,至少我本人听后为之惋惜,这么好的钢琴水平为啥分心向指挥发展,听得出钢琴基本功扎实,走健颇显钢筋铁骨,音体的密度与弹性俱佳,演奏略失之于第一乐章伯恩斯坦有效果但不够节制的烘托,节奏的重轻律布局有待商榷,音乐的流畅性明显不足,我听伯恩斯坦的协奏曲难免小心,指挥界若也有浪漫派与古典派之分,他绝对属浪漫派当中的浪漫派,一旦激动的跳将起来你不知他能蹦多高,和声齐奏时几乎把钢琴吞没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往往不明白控制与节制对指挥家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潜质,世间啥事都差不多,音乐尤其是:豁出去易、控制住难,放出去易、收回来难,这版演奏因伯恩斯坦过于激进的演奏而显得过头,旋律推进过程人为的干扰太过明显,但瑕疵尚未掩全璧,仍能属一版较为杰出的演奏,因恩特莱蒙钢筋铁骨的质感而耐人咀嚼,演绎风格上,恩特雷蒙放大了作品跳动的脉搏同时提升了血液流动的温度,这样的诠释我个人以为并不失原义,不足则在于这版拉二钢并未形成一套有说服力的钢琴风格。
早逝的J·卡琴1958年与索尔蒂合作版由伦敦交响乐团协助演出,DECCA1996年再版片,卡琴属学者型钢琴家,这版拉二钢诠释上多了细腻的成分,第一乐章开端他很注重旋律的起伏与音的轻重变化,意在表现作品知识分子的敏感与易激,通过对音符时值拉长与收缩来让旋律演变的亲切,这样个性化的尝试非常有效果,它给俄罗斯黑土地与绵延山脉披了一层秀美的外衣,再加上索尔蒂的弦乐群提供出如锦缎般的背景,都使听感上大为增分,当然,它们在激情乐段也不遗余力,但更有效果的还是细节的细腻的表达,由圆号吹奏开始的尾声部分尤其美妙,大提琴群与钢琴尾声的对话给我留下良好印像,从而对第二乐章产生更多期待。
这版演奏钢琴与乐队都以细腻见长,卡琴的细腻在我意料中,而论家一提到索尔蒂就说“大轰大鸣”,很少有人注意他精致的一面,听听这里他对硬派的伦敦交响乐团弦乐群的改造,这样富有成效的提炼与快速乐段超干净利落的合奏,伯恩斯坦和卡拉扬都弄不来,正因为此版提供出较多丰满的细部,包括钢琴与乐队每一个声部,才使演奏即鲜明又殷实,才有可能嚼出作品自身更多的味道,音乐魅力往往来自细节,任何一版演奏,只要不被细节拖住,丰富总比简单好些,必须得补上一句,卡琴的钢琴实在是棒!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录于1959年,阿德里安·鲍尔特与伦敦爱乐团助演,与拉二钢风格大类相同,都是与以精巧细化的分句处理,卡琴细如发丝的琴音的确富于感染力,尽管小巧了一些。
唱片同时收录E·多纳伊“儿歌变奏曲”,主题来自莫扎特钢琴曲“小星星”,但开头序曲严峻阴森的出人意料。
拜伦·贾尼斯与多拉蒂在水星分别于1960、1961年录制了第二、三号,拉二由明尼阿波利交响乐团协奏,拉三是伦敦交响乐团,贾尼斯一炮而红的作品就是拉二钢,凭借拉二钢他15岁开始职业生涯,算得上诠释拉赫玛尼诺夫专家,他的拉二钢与克莱本一样都属贴近作品原旨的版本,初听似乎与卡琴相像,其实两者差别明显,贾尼斯也很注意旋律线的起伏,但他没有过多在细节上展望,因而他的诉求与渲泻要利落的多,其二,他显然有所放大作品悲愤的情绪,但这样你就必须辅以更强悍的力度来实现它,所以第一乐章高潮段落演奏家们演奏更为率直有力,钢琴坚若钢筋铁骨。当然也能感觉出贾尼斯的理性,这样的钢琴家不会被激情与炫技所迷惑,因而高音区一些技术段落弹得异常清晰,不足也有,第二乐章A部贾尼斯处理略显平淡,有些平和乐段过于轻描淡写,此外,明尼阿波利交响乐团并未特别优异表现出这部协奏曲的交响性感觉,音压够强大,但管弦乐分部不够鲜明,彼此也少了些交响性应和。
拉三弹好很难,仅钢琴的工作量就比拉二大得多,它就像个工匠在键盘上不停的弹奏,因而杰出版本并不多,如果说贾尼斯的拉二还有所保留,这版拉三就无可匹敌了,杰出演奏的一个特征是演奏与作品本身融如一体,你难以撕扯开精彩来自作品还是来自演奏,这就是这版拉三的特点,贾尼斯双手在键盘上毫无阻碍的自如滑动,所有音符都如在心田炼造后倾泻而出,透着逼人的清亮与魅人的自由速度和节奏感觉,真是胸有成竹又炉火纯青的演奏,我甚至以为比他老师霍洛维茨弹的还好,非常值得推荐。
美国钢琴家E·怀尔德与霍伦斯坦合作版由皇家爱乐团协奏,怀尔德的演奏直逼克莱本,精神气质彻底拉赫玛尼诺夫化,色彩氛围尤释放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只有集中精力着意于作品的演奏才会真正打动人心,这里没有一个音符为表现怀尔德自己,却音音韵韵证明着怀尔德,音乐演奏就这么奇妙,你越刻意于表现自我就越易失去自我,反之亦然。其实这部作品技术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把握住气氛,而把握气氛除了表情,无非就是看音色与节奏,怀尔德第一乐章开端就是满分的弹奏,音色与力度俱佳,低音区的震荡恰到好处,听过的几版中,以克莱本与怀尔德装饰音运用最少,也没什么细腻的细节,但却最接近作品神髓,可以这样说:怀尔德以简洁的方式演绎出最恰当的拉二钢,霍伦斯坦的乐队好极了,鲜明生动,温暖致密,一样在音色与节奏感觉上出彩。
在后面拉赫玛尼诺夫钢协全集版中还会推荐怀尔德的全集,不多谈。
这是一张富于传奇色彩的唱片,于1965年5月录于伦敦金斯威大厅,Chesky出品却由Decca肯尼斯·威尔金森操刀,难怪录音这么棒,可谓是演录俱佳,唱片同时收录拉赫的《死亡岛》。
克莱本版:https://pan.baidu.com/s/1QxjlvyheX21dN-f_C8C_Hw?pwd=4gtv
鲁宾斯坦1956版:https://pan.baidu.com/s/1MCzg19VNQIbDeZaR_RNg_w?pwd=oa5n
鲁宾斯坦1971版:https://pan.baidu.com/s/1LahQcoOnujI27h6uTvpkdA?pwd=nivx
恩特莱蒙版:https://pan.baidu.com/s/1DZQdqfQ9jhTscJYAXq0YBQ?pwd=bs83
卡琴版:https://pan.baidu.com/s/10iQR1Ai8w9xamj6s-uR4xg?pwd=drpo
贾尼斯版:https://pan.baidu.com/s/1WtlEcLqzvlI0bZtszoBR2Q?pwd=t1h2
怀尔德版:https://pan.baidu.com/s/1HYcx6Jrcekr6K5vbnVUTow?pwd=vkd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