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nard Haitink肖8的演奏以思考性见长,并且贯穿始终,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棒下的老肖比前苏指挥家的版本都富于思考,尽管思考性并不等同于诠释的深度,但他却把演绎的目光投向作品的内核,同时,也以杰出的演绎引导听众更加关注于第一乐章和末乐章,这是了不起的设计。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凝思部分更容易让人聚精会神的听下去,弦乐声部的下笔很深,开声的动机性引子力透纸背,而第一主题(0.55分)柔和的对比性甚为我喜爱,他的弦乐带有极佳的“解释性”,这一乐段的速度掌握尤好,略带哀伤,随着力度渐增,情感的份量也在逐步增强,隐痛忧思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反思这一点,戳了管家的肺窝子,惹恼了它们,而5.38分的第二主题Haitink同样演奏的柔和且至善至美,同时透着沉思意味,我为啥说Haitink的老肖普遍更富于思考,在这样的乐段,他更愿意沉下来予以理性的梳理,既使在结构上,也为后面狂爆的展开部提供出更为“惹眼”的对比空间,这一段爆棚音乐动态开阔,又表现出相当鲜明的架构感,一直到焦土般的第17.28分和英国管的出现,这样的反思意味足够好,他在这方面的表现力与管弦乐的光洁度都无与伦比。我感觉稍嫌不足的是再现部弦乐的力度反而轻下来,他当然意在仍延续着反思的路数,但也未能勾勒出更有力的筋骨。
从音响性的角度讲,中间两乐章在动态幅度和织体的筋脉上我以为再提升一步会更好,特别是“筋脉”,一定要突凸裸露,这一乐章在管弦乐上绝不应是“隐性”的,虽然快速度与强动态下的构架足够清晰,但狂势的不够,这两乐章都要表现出足够的“癫狂”才够味,Haitink还是忘不了“理性”,还是不能浑然忘我不顾一切的“豁”出去,当然,第三乐章对 attlefield 的渲染足够了,我只是感觉它再青筋裸露会更好,后两乐章都令我满意,第四乐章高度显出其对声部高度的组织功力,低咏中的轮廓相对要清晰,但对作品灰色氛围的描述并不比普列文出色,末乐章非常好,海丁克赋于其强大的结构感,而且与以深度,这个“句号”似乎比任何人画的都醒目。
https://pan.baidu.com/s/1nf7fynGp6iZn9bWRWpuRiw?pwd=wdn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