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541
发表于 2024-6-3 20: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6-3 09:26
这真是个听老萧的好时代!



就是那张肖11,封面很独特,那个系列也第一次遇见,当年买回这张碟当宝贝一样。

录像带时期看过肖公子指挥的肖五,哪个乐队忘了。他指挥的老肖2首大协,三星带花,PHILIPS金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2
发表于 2024-6-3 20: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6-3 06:35
斯老1958年在EVEREST与纽约爱乐团的肖五令我喜忧参半,第一乐章很大程度是靠斯老的声望在撑,录音效 ...

前两年下载了一堆EVEREST的192K,刚找了半天,缺了斯老肖五这张。收下,谢谢!
附上前几天说的两个佩特连科的高码老肖:
Shostakovich-15Sym-PetrenkoV+RLP [24-44.1/96] & Shostakovich-S8~10-PetrenkoK+BP [96]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Fv2AzzeXp3iNAb3BC5pkA?pwd=erji


Shostakovich-15Sym-PetrenkoV RLP [24].jpg (128.93 KB, 下载次数: 123)

Shostakovich-15Sym-PetrenkoV RLP [24].jpg

Shostakovich-S8~10-PetrenkoK BP [96].jpg (129.48 KB, 下载次数: 103)

Shostakovich-S8~10-PetrenkoK BP [9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3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22: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6-4 02:10 编辑

几首诗词

肖五还没完,还有几版有代表性的CD听,直听到肖十五,其间穿插协奏曲、前奏与赋格的多版本和室内乐,幅射至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再回溯老柴,这时回到海顿莫扎特的推下去,至少从音乐结构上就容易的多了。这几首诗词,楚辞写于多年前,现在是断不会有这样的感慨与激昂了,且哪里还敢“横竖任我榻卧?”,给个胆也不敢了,有个窝、半瓶酒、几块肉足矣!人有些境界的感悟,非得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行,也才老实的。


殢人娇 无题

痴本因心、疾本因火、何事由、浑浑噩噩。
茶亦无味、饭亦无味、只有酒、三杯两盏争个。
醒还迷惘、醉还迷惘、唯有梦、将春道破。
来自孤独、去自孤独、天地间、横竖任我榻卧。


楚辞·大鸟赋

子之遭兮不自由,长天阔阔兮无相投。
思无相投兮问古人,问古人兮多烦忧。

青山冥冥之大鸟兮,腾腾欲飞于穹苍。
拟鲲鹏欲展翅兮,闭天日而掩央央。
挟冰洁以羽化兮,铸心志于阖阊。
缈高远与一隅兮,废百言而求煌。
鄙燕雀之哂叽兮,胡万里与翱翔?
求自在而逍遥兮,摧凡尘而畅颉颃。
环渤海之周遭兮,折羽翅于苍洋。
蔑漂漂之疾风兮,叹云郁而忧伤。
念往昔之灼灼兮,何一撅而目茫。
欲登高而临木兮,无澜台以凭杨。
本长天之骄子兮,却一落而千丈。
哀断毫与肢跛兮,声鸣鸣而折兰浆。
独怆然而修羽兮,掩哀声以明堂。
义慷慨而志犹在兮,必得一冲而飞扬。


满庭芳 · 醉酒

一席宾客、个个强酒、喝到日没天昏。
惺眼迷离、踉跄踩绵云。
击掌直呼侍女、推杯盏、要换大樽。
遭白眼、三五哂笑、窃窃若枉闻。

归来肌无力、干渴难耐、头疼难忍。
左右浑无计、不停呻吟。
醒来依旧无主、还魂汤、一饮而尽。
深深坐、忘来时路、只记杏花村。


临江仙 残记

醉醒微熏魂欲断、起来细数金尊。杯盘狼籍芦台春。
窗前一弯月、星阔总无云。
万籁萧萧正夜半、凭阑谁知几人。寂寥不堪意纷纷。
残更空啼鸟、催晓水龙吟。


临江仙 无题

自古骚人多晚醉、断肠不晓天明。阑珊谁伴烛影红。
香消花落也、人去朱楼空。
还忆池台文章会、绿水曾照惊鸿。凤佩罗衫春意浓。
案前仍有酒、韵致当不同。


沁园春 · 观文有感

凡间迷局、一派空幻、难与描说。
笑大梦迟醒、烟锁南林、孤斗檐角、可怜执着。
芳草连空、残照满地、旧怨轻抛恩情薄。
移望眼、见日消云翳、晚塘萧索。

归来添酒独酌、想切切耕耘底为何?
唯平生义气、风尘随马、因君碌碌、无悔磋跎。
逝水匆匆、残春难觅、多少不堪赋于歌。
俱往矣、折廊前垂柳、尽洒青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07: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器乐作品的鉴赏是应该顾及到音乐结构的,当然,泛泛的听,一般爱好,或只想玩玩秀秀无所谓结构不结构,但若要听出门道、若想在质上有所提高,则宜对音乐的结构大致有所了解,否则,有的作品很难听出门道,对一些杰出作曲家的作品也难于了解究竟好在哪,如肖斯塔科维奇。

以我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这一时期,在调性音乐创作上,以马勒和老肖最出色也最有个性,这两人有相同的地方,都偏向于半音和声,因而旋律与结构类型新颖而奇异,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探索性,却又都引人入胜,不同也明显,马勒的旋律属于长线条,仿佛人在深深的叹息,是一个个悠长的完整的句型,老肖则截然相反,往往一两个小节就将主题动机猝然推出,迅雷不及掩耳,因此,节奏是老肖作品的生命线,能否踏准老肖的行进节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演奏的优劣,特别是他的交响曲与协奏曲更是这样。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959年,题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第一乐章降E大调,开声就是单刀直入的主题,由大提琴直率拉出G、bF、降bC、bB四音音型,它不仅是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的动机,它首先在低音域大胆显身,在有力节奏的铺垫中,突然昂扬跃上高音区肆意歌唱,那份呐喊与喧叫直抒胸襟,几句下来就合盘托出这部作品的刚毅风格,而1.29分开启的副部主题尤如嘶鸣(参考席夫版),回荡着迷人的“斯拉夫风”,在这里老肖无所顾忌地迈开雄健的舞步,脚上不再有锁镣,温度则步步攀升,这两个主题都给人以畅快淋漓感,展开部始于2.30分圆号重复的主部主题,如果你记住了这个主题与副题,,就会体察老肖在这里的“展开”有多么痛快,展开的技巧又多么精湛,两个主题不断的剥离、交错、相融、对峙、变形、强劲的和弦,节奏上则与以切分、符点、渐弱、突强,在这短短的三分钟内,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声部并不繁杂,而色彩则缤纷多姿,漂亮极了,许是意识到展开部已经足够“喧闹”,音乐在5.22分悄然敛声,在主部主题回声般的音响中,以副部的变形小节中一声有力的和弦结束了这一精彩乐章,这里的关键是清楚地认知这两个主题,这样才能在展开部中看清楚主题的演变,而一旦看清楚主题的演变,音乐的味道自不同以往,常听人说这个乐章不好听,多是未能从音乐的构架上把握住它,当你了解这个乐章的基本构架后,主题在音乐运行的脉络与音乐层次就会变的清晰起来。

相对于第一乐章的刚毅性格,第二乐章是抒情性的,a小调,三部曲式,A段甚温馨,如歌般的倾诉,始于3.34分的B段似乎是柔情的回忆,而渐由温柔转入凝重起伏与激动,像上一乐章一样,圆号仍在声部中起着主导作用,8.28分在它的引导下音乐回归A部,其中大提琴与钢片琴的对答给我印像,第三乐章是上一乐章的顺延,基本由大提琴低咏般的独白构成,开声首先再现第二乐章的B段,情绪深沉幽暗,尾声将A段与B段作变形处理,同时提速,不间断进入活泼风趣的末乐章,这种过度和由深沉大幅跨越转向谐趣的写法是典型的老肖模式,末乐章回旋曲式,回旋主题怪异而谐趣,音乐充斥着老肖特有的冷嘲气息,插部带有明显的乡村舞曲味道,粗犷强劲,这时的音乐不间断出现第一乐章主部的四音音型,它既让音乐带有强烈的老肖个人印迹,又使整个作品达到高度的统一。

几个名版我建议首先听听海因利希·席夫的philips版,倒不是说此版最佳,而是他的演奏相对清晰,在节律与架构上略胜一筹,似乎还没有人能把第一乐章展开部的脉络、节奏、层次交待的如此妥贴,演奏在迅捷伶俐与敏锐机警上有独到处,席夫是感受力敏锐的演奏家,他的这版老肖可作为保留版本,乐队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老肖儿子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执棒,于1984年4月录于德国幕尼黑,味道正宗。


前苏独具风骨的女大提琴家娜塔丽娅·古特曼版(1942-)则是令一番体验,她的演奏颇具斯拉夫气质的粗犷与直率,俄人总是偏向于感性,包括康德拉辛率前苏广播交响乐团的协奏都如此,喧嚣尖砺,不遗余力,古特曼的大提琴给人以久压之后的倾诉感,她第一乐章表现出的前冲力与张狂惊人,大提琴聚焦的清亮与乐队爆砺的合奏使听感甚佳,那份无忌的喧嚣给人强烈的冲击,即便如此似乎还嫌喧嚣的不够,到再现部都不愿沉下来,但乐队尾声的和弦则出人意料的疲软,第二乐章古特曼的感受与席夫不同,乐队与大提琴在A部都渗有明显凄意,特别是管乐声部如圆号,总让人联想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俄人对悲凉的体味比西方人敏感,它们的表达方式相对更为感性,也更加直白,既便从琴风上看,古特曼直率而不加修饰与席夫的精致而富于变化形成鲜明对照。

席夫版:https://pan.baidu.com/s/1fYEQ1eg-tIB3PKs8etXf0Q?pwd=xbgv
古特曼版:https://pan.baidu.com/s/1a7os__71JZ6eAzTPhTcN0Q?pwd=3we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发表于 2024-6-4 10: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8: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穆拉文斯基&列宁格勒爱乐团的肖五有深厚的历史回溯感,但同时也有疑问,一是这套组合肖五录音很多,你很难辨清哪个版权威,权威这东西不宜多,多了反到不权威,二是录音多是现场版,音效不佳,老肖的交响同马勒一样,对音响效果依赖性较强,既使再版时数码升频,但本色很难改变。

此版由Erato现场录于1984年,我以为在穆老的几个版中相对有代表性,演奏很深入,表现出高压之下老肖独特的音乐个性,纤细但坚韧的弦乐、令人不寒而栗的管乐,吻合老肖的心境和那个时代的特点,应当说,此版的权威性与深入内核的解析是连在一起的,但它的问题在于合奏技术着实一般,毛糙的缺乏协调性的声音降低了艺术成色。

第一乐章在笔力的凝炼与解释性上很难被超越,主部主题凝神静思,展开部尤其好,冷煞的管乐喧嚣呼啸、黝黑逼人的色彩流让人联想到环境的险恶,第二乐章很强调了重拍,味道很足,虽讥讽的口吻并不突出,却是表现出挺拔与刚强,三乐章是外表柔媚的紧缩悸动,穆列文把来自乐队内部的不安与内心的焦灼感表达的到位,合奏技术上第四乐章最好,速度偏快却丝毫不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诠释上不同的是,穆老把喧啸的空洞的欢呼与胜利“实际”化了,听起来像一场真正的“胜利”,看得出穆老是真心的与以欢呼,而并没有赋与其多重涵义与隐隐暗流,历史的烙印有时往往难于消除,1937年穆拉文斯基的首演正是这一乐章处理受到俄御用评论家的喝采,而这样的处理后来让老肖颇为不满,并导致俩人在艺术观点上渐有龃齿。

https://pan.baidu.com/s/1R_EZi1eIarc4KsQF0OGkuQ?pwd=tpw7(音源来自版友WPX426,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8: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我欣赏海丁克,他的平衡能力除柯林·戴维斯外难有人企及,指挥家中一般都有所侧重,或偏倚于纵向结构,或偏重于横向旋律,而在音乐经纬线上,海丁克走的最均衡,马勒、老肖交响作品的纷繁复杂到了他棒下,都化解为理性均衡的声响效果与清澈多姿的管弦乐色彩。

这版肖五与皇家音乐会堂录于1980年,演奏完全沉下去了,冷峻浑圆,再加上乐团清澈精准、俊朗的音色,效果甚佳,第一乐章在几个版本中偏慢,用了18.02分钟,但并不觉冗长,缓慢的主部使演奏多了冥思气息,一上来就宣告:这是一版富于思考的演奏。

解读老肖,海丁克较俄指挥反到更注重揭示作品思考性,俄系相对要感性,展开部并未开足马力,他让乐队在恰当的动态范围拽动,保持着复调织体的层次与声部间的平衡,如果一定要找点不足,我以为在展开部向d小调冲击时差一口气,它使得前面进行曲的快速推进未能得到一个完满的“终结”,因而这个过程既使从听感上也略显不过瘾,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速度的设定偏慢,尽管海丁克在第9分钟开始提速,但它必然是循进而不可能彻底改观,特别是海丁克这样的平衡大师,一定会顾及整体性的完好,在演奏上想两全其美其实很难,就像做人,想两面都讨好很费心机,无异于走钢丝,索性“爱咋地咋地”,海丁克的选择无疑正确,损失些许动态来换取整个的均衡与层次,但我终觉得有点遗憾,其实只需再加一分力既是完美,这再一次印证我的一个观点:任何演奏,一开始对时空维度的设定演习很关键,它几乎是决定性的。      

第二乐章有多好!漂亮的节奏感,铜管、木管与弦乐间美妙的对话,演奏之平衡就像负重均等的“翘翘板”,推重比一致,斤两尺寸拿捏的简直绝了,而皇家音乐会堂乐团声音的精准与清澈也一览无余,让我们更多地领略了音乐自身的律动,连弦乐在8分音符上的旋转都透着节奏之美,后两乐章不再罗嗦,海丁克总能做到恰如其份,第三乐章俄式的、带有斯拉夫气质强烈的情感抒发被海丁克“过滤”了,这一乐章在处理上与穆拉文斯基明显不同,情感处理方式更为细腻,一个带着典型俄式的感性、粗犷与直接,一个则具有欧州中产阶层的理性与思考的美感,海丁克过滤的结果则是将作品的地域色彩弱化,使之具有人文共通的感染性与可接受性,一定要分出这两种处理方式哪个更优异实无必要,它体现了两代艺术家、两种不同风格指挥家对作品不同的视角与艺术风貌。

https://pan.baidu.com/s/1na9Q1LxGl1IsSdlgG0ufAg?pwd=snq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8: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奥曼迪与费城管弦乐团1975录音是少数几款出色版本,此款出自sony为其定制的奥曼迪20世纪音乐专辑,唱片另有马友友1982版老肖第一号大协,可谓黄金搭配。

费城演奏肖五有传统,他们在斯老棒下的心得与经验被承继下来,再加上奥曼迪给予注入华丽与明亮的音色,演奏依然能给出令我满意的效果,但说点挑剔的话:第一乐章呈示部还是少了些斯老1939版的凝重与声部集体下沉的思维趋势,由此可见1939版的无与伦比,连斯老自己都无法超越。

先别说演绎,听听费城在奥曼迪棒下合奏的技术性,中庸速度之下显示出无比光洁的合奏声音,高音区的光泽美仑美奂,在这样的音区、这样的力度、这样的高频段落你听不到免强与一丝瑕疵,又能无比的整洁,的确训练有素,与穆拉文1984的Erato版对比着听,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穆拉文的演绎之深与奥曼迪的音响之妙——穆拉文合奏糟糕的技术性和奥曼迪诠释的有板有眼。速度掌控属于偏慢的一类,第二乐章应该再提点速,听感会更爽,沉重的第三乐章被奥曼迪赋予雄辩的口吻和沉重紧绷的措辞,平衡的“标尺”始终仗量于乐队之上,几个声部紧拉慢唱,内在张力下的抒情性相当出色,再听听稳健清晰的末乐章,被奥曼迪梳理的整齐有序,一方面隐隐可见嘲讽气息,一方面则是出自真性情的呼唤,大师深喑哲学,两面通吃。

1982年马友友27岁,这是他本人早期唱片之一,确属杰作,也是老肖此曲有些别样的演奏,在我听过的几版中,此版的斯拉夫气质相对淡些,我曾说过,马友友在第一乐章并没有踏准老肖作品中的“斯拉夫节奏”,奥曼迪开声对速度设定类同于他早年与罗老爷合作的那版,但问题是马友友的笔力无法和罗老爷子类比,他必须要靠速度来切准音乐脉搏,因此尽管线性清晰,但深意与份量都显得不足,展开部渐好,速度正常,也注意到力度差别,气势上有表现力,但音乐在架构上平淡无奇。

而一但音乐远离结构功能圈,他擅长倾诉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第二乐章大提琴线条极清晰,笔力凝聚,表现出一流的如歌性,音乐具有鲜明稳定的画面感,特别是三声中部,表情在中高音域极有魅力,你能想像到他紧绷双唇,迷着小眼睛沉吟的样子,这是一版既有特色也有弱点的版本,《企鹅》说它好于席夫版我找不出根据在哪,但他中间两乐章的确精采异常,包括末乐章的快速运弓,都不能轻视,专家们在音乐评价上往往未及细研就妄下结论,或以固有的偏执心态待之音乐和音乐家都要不得。

https://pan.baidu.com/s/1V40fbd6VnUkoGX1k1EHFsg?pwd=n9m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9
发表于 2024-6-5 09: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0
发表于 2024-6-5 09: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黄浦区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6-5 10:15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6-5 08:37
我欣赏海丁克,他的平衡能力除柯林·戴维斯外难有人企及,指挥家中一般都有所侧重,或偏倚于纵向结构 ...

我个人不靠谱的听乐的经验是,鹅人鹅乐团演奏鹅音乐有一种骨子里的‘野’,老肖的,老柴的都如此。想听同曲目细腻的演绎还得听欧洲人(乐团)的。海廷克的老肖全集好像比鹅版的获得西方更高的评价。我一个固执的念头是,想吃原味的,还是老鹅的演绎,虽然本质上我是通吃的
说起海廷克非常遗憾,我本来买了他当年最后一次访沪演出的票(记得曲目有他拿手的布7),也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听到他的现场了,但公司安排出差,失之交臂,很可惜!

又:楼主听老穆的演绎说乐团的合奏不理想的瑕疵,我的理解是也许他们根本不care,也就是他们的特色,不喜欢的说是粗,喜欢的说是大气,这是其民族性决定的。还有一个旁证是老印的大大咧咧。住过印度5星际酒店的都知道其装修的不到位,卫生间里的瓷砖对缝都不齐,但这就三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
发表于 2024-6-5 14: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哈,看到楼主的介绍的黄金搭配和马友友,想起我这张曲目上的黄金组合CD,老肖的S5&CC1。
伯恩斯坦的这款肖五就是之前说过的79年录于东京现场的那版。奥曼迪马友友的肖一号大协原自于CBS的录音。
Bernstein+NYP和Ormandy+TPO的数字录音极少有,这张89年CBS发行的CD把他俩的DDD合在了一张上了。
见封底:肖五的PRODUCED&MIXING ENGINEER是John McClure。模拟时期Water&Bernstein的在CBS录音的制作人大都是这位McClure。数字录音我能注意到的他,也就是这一张。
因买过这张所以一直没下载过,刚在网上搜了一圈下载的这张打开一看是SONY于95年的再版,封面印着DDD+,封底写着re-mastered by High Clear Digital Tech. 估计对16bit的录音当时采用了20bit混音,楼主那张Masters系列可能又采用了24bit混音。

稍加整理正上传到568楼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Fv2AzzeXp3iNAb3BC5pkA?pwd=erj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2
发表于 2024-6-5 1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3
发表于 2024-6-5 15: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4
发表于 2024-6-5 16: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6-5 08:40
奥曼迪与费城管弦乐团1975录音是少数几款出色版本,此款出自sony为其定制的奥曼迪20世纪音乐专辑,唱 ...

SONY的master系列中还有一小套奥曼迪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的专辑,记得有S1,4,5....和大罗的CC1,晚上我来上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5
发表于 2024-6-5 17: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老师.是否能说说.Shostakovich的第二圆舞曲?听说非常好.但一直没有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6
发表于 2024-6-5 23: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zhal 发表于 2024-6-5 17:40
老师.是否能说说.Shostakovich的第二圆舞曲?听说非常好.但一直没有找到。

找Shostakovich - Jazz Suite No.2 - Waltz No.2。
第二圆舞曲快成固定名词了,百度一下一大堆视频,Classical、Pops、Party: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604896321326108875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t411D7xy/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T4y1d7y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7
发表于 2024-6-5 23: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4-6-5 16:03
SONY的master系列中还有一小套奥曼迪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的专辑,记得有S1,4,5....和大罗的CC1,晚上我来上 ...

已上传到568楼链接,S5与20th Century中不是同一版

Shostakovich-S1,4,5,10&CC1-Ormandy TPO [M16].jpg (176.71 KB, 下载次数: 113)

Shostakovich-S1,4,5,10&CC1-Ormandy TPO [M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8
发表于 2024-6-6 00: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老师们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9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叶甫根尼·斯韦特兰诺夫((Evgeny Svetlanov 1928-2002)和前苏国家交响乐团是一版给我点震惊的肖五,演奏青筋外露,粗犷癫狂,肖五以这样震撼的疯癫式样演出,到目前为止,我没听过第二家,穆拉文斯基与他比较,算严谨了,但你听下去,就如同武二爷的醉拳,看似跌跌撞撞,但脚底有根,而解析如大头针般犀利,与他锋利奇幻的声音一样,一剑封喉。

录制的声部有点怪,尚能接受,令我奇怪的是,弦乐声部基本都在其“正常”位置上,但第一乐章展开部分(激烈乐段)管乐和打击乐非常突兀,平衡很靠前,似乎专门有麦克拾音,但这样的可能性很小,而定音鼓又有点偏远,导致几个声部的声音在有的乐段里不成比例。

第二乐章很“魅人”,开声大为强调切分节奏,一副妖冶诡异的魅力横溢于舞台,姿肆无忌但整齐有序,Allegretto 的小舞步甚至有几分可爱,惊艳中透着难以意料的新奇声响,那种向外“甩”的舞姿直蹬在听觉神经上,但他带给我的震惊还没完结,第三乐章在宽缓的节律中,合奏出令人胆寒的残酷,而在残酷的威力之下,是难以言表的抒情和低咏低泣的声音,又转化为愤怒的眼神,斯韦特兰诺夫对这个乐章措辞的感性与直接再一次令我震惊,原本有很多复杂情感的乐章在斯氏棒下变的“简单”多了,但直击人心,而“火山”般赤热的第四乐章依然是典型俄式的,新颖、粗犷。

我赞赏这版演绎的原因,一是音响的新奇,但又不仅仅新奇,他在新奇里有准确锐利的解释,粗中有细。二则是他大而化之的演绎精神,诠释看似简化,也的确简化了,但说服力与个性都鲜明。音源来自网上,只有两张配图,无内页,找不到具体录音时间,听声音应是录音棚录音,这样的音效很可能出自前苏旋律公司,另外,cue不能分轨播放,烦请哪位行家修正下,先谢了。

https://pan.baidu.com/s/1RG1vvPLQ09q3tlbLFBXOqw?pwd=cclq


BBC1978年邀约斯韦特兰诺夫联手伦敦交响录制的肖五则与前苏国家交响版大相径庭,第一乐章演奏的庸倦懒散,少有鲜活生气,直到展开部才免强“睁开眼”,但远不如打了鸡血般活力四射的前苏版,这样的演奏,不大像出自精力充沛的斯韦特兰诺夫,

演奏自第二乐章免强介入斯氏自己的轨道,但两条腿并未完全走在一条路径之上,演奏仍属“正规”,合乎西方音乐理念——有着稳定的呼吸和均衡的节奏分布,但却远远缺乏海丁克那样的精湛和多姿多彩的鲜活气息,我对第三乐章有些感觉,它说出了斯韦特兰诺夫想说的话,有深沉的氛围和思考,也就算“不虚此行”吧。此外,BBC的录音我向不喜欢,也许是现场太多,总感觉有电台味。

https://pan.baidu.com/s/1P_j90lPso4NqrFX143QgUA?pwd=52e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0
发表于 2024-6-6 1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黄浦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6-6 09:05
叶甫根尼·斯韦特兰诺夫((Evgeny Svetlanov 1928-2002)和前苏国家交响乐团是一版给我点震惊的肖五 ...

也许这印证了我的印象,全鹅班骨子里就是野,换个乐团就不行,哪怕是鹅指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23 16: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