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麦克白》风波后,让老肖暂时摆脱困境的是他的d小调第五,此作紧挨着他的第四完稿于1937年,一问世就受到管家、专家与大众的好评,像这样“三方”一致叫好的局面在俄不多见,大众与专家叫好不奇怪,它确是一部杰作,管家一反常态称誉让我有些困惑,后来想明白了,俄究竟有着灿烂的音乐史,特别自19世纪中叶格林卡之后,大音乐家层出不穷,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柯萨科夫等直到老柴,没有深厚的人文传统达不到,老肖自1919年一举成名,作品迅疾在世界各地传播,对这样国宝级艺术家,有时也会打两棍子,但一般不会敲死,打两巴掌揉一揉是最好的控制策略。
只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作品本身看,除了第四乐章有着貌似贝多芬式空洞的、歇斯底里般的胜利喧嚣外,我看不到在思想与音乐创作上对**的妥协,更没有迎合,老肖自己说他的第五交响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的批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话说的太艺术!表面不动生色,骨子里透着棱角,作品的基调基本是悲剧性的冷峻的,这在第一乐章就大胆表达出来,既不遮掩、也不妥协,开声就是大提琴与小提琴在八度上的卡农,颇具思索性,又带有坚毅、阴沉、不妥协的个性,在引子双音节奏型伴奏下,0.31分引出主部主题,它沉静、圣洁而下行,然后与引子部分并置发展,请注意:整个呈示部取得结构的方式与第四交响曲相同——即:
a、引子的双音音程与节奏型构成乐章的基本动机,
b、引子 - 主部主题呈示 - 发展动机与主部(形成小高潮)- 副部主题呈示并展开 - 展开部,
这个与第四交响基本一致的结构方式就颇具深意,所不同的是,这两个主题注重了旋律与抒情性,和声关系偏于协和,而不似第四交响充斥着较多的不协和和弦,副部主题出现在4,36分,在大提琴两短一长平行音衬托下奏出,留心一下会听出,它显然脱胎于引子中的八度卡农,却将音乐的抒情与思索引向深层次,旋律富于起伏,音乐宁静而哀婉,然后将其展开,音乐在8.03分才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笔头一转,煞时风云突变,低音大管与长号低沉而启示性的吹奏让人联想到战场,音响强捍、节奏锋利,迷人的小军鼓与战斗性的乐句颇有力量,在定音鼓的支持下,音乐一次次企图站稳于d小调上,表现出如岩石般英雄的特质,音乐在达到高潮后,突然消退,回到副部的抒情中,尾声的再现潜藏着深意,将田园般的风情与隐隐暗流交融于一体,听到这里,你或许才会明白一个真正的老肖,明白啥才是“一个苏*艺术家对于公正的批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那些当时的恶意评家们想咬两口怕都找不到下嘴之处,真是高明,整个乐章,起决定作用的是引子中双音大跳音阶与主部主题的三音音型,它形成音乐的“核心”与发展动因,所有的变化也基本围绕这它进行。
第二乐章三段体,有着典型的肖氏嘲讽气息与俄罗斯式的粗犷,哈哈大笑中不失冷幽默,你能听到潜隐于音乐之下的冷眼与轻佻,颇具讥讽中又表现了肖式的冷嘲与诙谐,表情乐观却没有热度,音乐上仍保持着与第一乐章相同的、大幅跳越的特性,八度、跳越音型与节奏上的短长结合或形成主题、或构成背景。
第三乐章富于表情,音乐较多在柔和的抒情性上游弋,却掩不住悲哀甚至是嘶鸣的底色,曲式上较难定向,我个人把它作为具有回旋特点的奏鸣曲来听,结构上属主题呈示、展开,两个主题依次进行,没有引子,开声就是在a小调上的主部主题,然后是漫长的对主部主题的演展,表情色彩越来越浓,在这个长大主题演展中,尽管也有新旋律出现(如1.50分),但它属主题的延深与发展,它们是一种互补而非对置关系,我以为总的情绪与音乐关系仍在主题群中,而1.50分出现的新旋律也需要关注,它不仅将情感带入哀鸣的悲泣,且在后面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主题6.40分,在小提琴的阵颤音映衬下,由长笛双簧管一段抒情旋律,它将主部的忧郁哀伤稍稍弱化,犹如暗色中的一抹光痕,却也如险境中的歌声,而紧张与阴郁不仅挥之不去,继而是更加摇人心旌的拽动,悲鸣般的旋律令人五内俱焚,这一乐章能看出老肖在旋律上的功力,富于美感又发自内心,并无一些同时代作曲家因时造事的矫柔做作。
第四乐章向被人有所诟病,一些人士认为有刻意之嫌,但在当时它却受到欢呼,阿列克塞·托尔斯泰(不是那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就在首演结束后以激动的口吻说“末乐章威力无比、激动人心的音响阵奋了听众,全场起立,沉浸在自乐队春风般徐徐涌出的快乐和幸福中~~”,现在分析老肖的第四乐章是否“迎合”并无意义,退一步讲,那时代之下的艺术创作,不大可能完全脱离开粉饰需要,从音乐本身看,也确是需要一个乐观的具有英雄气质的末乐章来平衡,只是这个变化显得唐突,转变的“速率”令人促不及防,好在中部这一段缓解了主部的喧嚣,曲式上类似一大的独立成章的三段体,它的不同在于每个独立的段落又具有回旋性质,A段主题喧闹而热烈,f小调,它逐渐发展成快速的进行曲风格,B段转向降B大调,由圆号在3.40分吹奏一条悠远起伏的旋律,让人联想到俄罗斯广袤绵延的山脉,音乐下隐隐仍有暗流,尾声再回到开始主题,以胜利的姿态结束。
普列文的肖五我首听是他60年代的LSO版,普列文60年代由爵士转向古典,标帜性的唱片怕就是这版“肖五”,开疆拓土,一炮而红,也自此与伦敦交响结缘,69年入主LSO后,始终作为一线指挥活跃于音乐舞台,LSO因它的调度,演奏曲目向俄伸展,变的更有朝气,也更有弹性,可惜,此版没在手边,只能提供他1977与芝加哥交响的版本(此版下载于绿坛,在此再一次感谢原发者!),这版与LSO版比较显得音型粗犷了些,措辞也略嫌夸张,合奏似不如LSO版干净帅气。
https://pan.baidu.com/s/1Cove6wrUMFKKxZN6td0G2A?pwd=hbg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