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421
发表于 2024-5-15 10: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非常感谢楼主为我们解析和重新欣赏马勒,谢谢您的付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4: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马九落笔于两种情结:对人生的恋与无可奈何的死,很多文章把马勒写的视死如归其实不准确,那是纸上的马勒却非真实的马勒,交响乐直接描写死亡的很少,前有老柴的《悲怆》,后有坎切利的《冥河》,而在音乐表达上对生死最纠结不舍的就属马九,它通篇都在生与死上跳跃挣扎,第四乐章最后的的平静也是无奈的平静,是历尽周折后对死亡无奈的接受,因为无奈,所以才坦然,也正因为历尽周折,宁静的死才演变的真实,也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以我看,无论音乐与人生,“过程”最重要,无论谁归宿都一样,精彩与否全在过程,音乐也同样,是否精彩、是否经典,唯在表达的“过程”而并不在结论自身,结论谁都可以作出,概括性地说几句原则话不难,但表达出直击人心的细部细节则实属不易。

马九的价值,就于在真切表达生与死、憧憬与幻灭之的碰撞,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开声0.24分在D大调上却具小调色彩的这条旋律,透着轻柔与美,对生对爱淡莫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旋律,但注意,在这条旋律中主音D并未出现,马勒似乎有意摆脱对主音的依赖,属音mi与so起了关健作用,它引领旋律向上攀升,越向上越显出温柔体恤,使之深化柔化,而最终落在与主音音并不协合的re(小调6)上,这个下行的二度音(3_2),实际构成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它既是情感变化的引领者,又是音乐自身展开的启动者,因为我们可清晰地感觉到在展开部它的巨大作用,它就像一千面小生,不时开启演化出各种情感景色,直到这时,我才明了这个下行二度构思的巧妙,才明了马勒写法运用的高超,这种写法脱离了传统奏鸣曲式的一般成规,也脱离开了调式音乐的一般规则,却恰如其分不落俗套。而温柔体恤并未持续多久,音乐在1.53分转入d小调,旋即就是对比性苦楚阴郁的第二主题,色彩骤变,展现出生与死的对抗挣扎,未等及展开部,两个主题已经展开激列的碰撞,6.47分(第3音轨),在定音鼓下行二度的敲击下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在技术上主要是对第一二主题作变形处理,以表达死亡预兆的凶险与死亡之魔的强悍,马勒大量采用复调音乐的对位方式,将那种非正常的、扭曲的、相互纠缠的音乐形态塑造的惊心动魄,其中第一主题被不断的重复和变化,它的变形与其它主题的展开,如一场生命与死亡的对话,展开部第一大段落重在表达对生命的眷恋,但死亡预兆显然占了上风,它的威力一次次爆发,一次次把生命的呼唤打至无形,音乐在20.20分进入再现部,最后渐渐消失在宁静而无语的低叹中。

中间两个乐章笔锋一转,俨然一付新颖奇异的天地,第二乐章是带有变奏特点的谐谑曲,遍布着主题与主题之间的相互渗透,既有主题的变形响应,也有变奏,形式自由,但听起来也较难把握,第一乐章的两度音型仍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这里面包括三段风格各异的兰德勒舞曲,第一段在一简短但非常重要的序奏后,由小提琴在0.19分奏出,看似闲散而无忧无虑,实则却显得古怪而空洞,凡尘的气息被一步步剥离,第二段出现于3.13分,由C大调转入E大调,情趣景色尤有甚之,若精灵小鬼冷漠滑稽的舞蹈,第三段相继由圆号和双簧管在6.01分奏出,给睥睨嘲讽而又光怪的音乐色彩注入了几许温情,调性也自然改变,音乐站上了富于田圆风情的F大调,应该记清这三段兰德勒,听熟后或会感叹马勒在后面与以的变化多么丰富,又多么与众不同,置身“调”外而又皆在调中,如信手拈来却精妙难当,色彩冷峻却又若阴阳倒悬。

而本应在末乐章出现的回旋曲被编排在第三乐章,音乐洋洒着黑色幽默般的冷嘲气息,马勒以狂放而又鄙夷的目光,将人世百态之种种变形而又“空泛化”,当然不乏对人生的眷恋,但最终在留下深情的几瞥后弃之而去,回旋主题来自开声不久(0.07分)小提琴一段小幅跳跃的旋律,它在后面的展开中演化出两个副题,马勒都与以对位赋格处理,并嘲讽般地提示为“献给我的阿波罗兄弟们”,以讽刺那些认为马勒对位手法不高明的音评家,写法上采用将回旋主题“拍碎、重合”的方法,使主题高度“散群化”,注意在第3音轨第1.34分出现的第二副题,它又回到了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相同的D大调上,这一调性的重合是意味深长的,表现出与其相同的温柔与不舍之意,而整个乐章音乐的展开与赋格材料均来自于回旋主题和副题,但又如一张张变形的脸,基本面貌特征不改却神态各异,这个乐章写的大胆姿肆、狂傲不拘。

第四乐章使用了少见的柔板,且没有按惯例回到D大调上,而是降了半音,以降D大调组织,用意显然是让音乐色彩暗淡下来,以便与“告别”的意旨相符,这种把柔板放到第四乐章的写法,让人想到了海顿第45号“告别”和老柴第六号“悲怆”交响曲,开声柔板主题旋律的第二小节脱胎于第三乐章中间的第二副题,它构成整个第四乐章的基本骨干,第四乐章音乐素材的组织、展开、演化大多缘化于此,并很自然让人把这一乐章的情绪与第一乐章的眷恋憧憬气息联系起来,从而首尾相接、形成一个整体,串联可谓巧妙老到,这个内韵丰腴如赞美诗般的主题旋律缓慢的、自由的、不受阻碍的发展着,表现出巨大的情感魅力,自述般地诉说着悲欣交加、沧桑历尽与幽暗神伤的情绪,我们不能不感叹第三乐章这个副题在这里竟然演变的如此丰满动人,它在14.49分这一乐段达到一个情感的爆发,然后渐趋平静,灵魂似乎终于找到了最后归宿,余下的只是宁静。

版本上,卡拉扬的1982年现场版与伯恩斯坦1979年与柏林爱乐的现场版都相当出色,侧重不一,但各尽其能,卡拉扬显然在整体性、光洁度、演奏的平衡上占优,而伯恩斯坦则把情感的悲剧与痛苦做到了极端,这要看听家的取舍。

https://pan.baidu.com/s/1WTplcKLkm2YetqE_MKp5vw?pwd=rel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4: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5-14 18:59
这样歪法大抵楼主也不会介意的吧

哈哈! 不会,偶尔来点生活百态长知识,有益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4
发表于 2024-5-15 14: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4: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4-5-14 16:41
伯恩斯坦的马勒在CBS较早录制了,之后DG又出了一套CD和一套DVD,对我们下载者来说口碑还是不错的。但确实 ...

说的是,伯恩斯坦的DG马勒还有一套DVD,与纽约爱乐的马八第一部分找不到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4: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bomberb2 发表于 2024-5-14 11:25
芙(扶) 蓉(原) 楼 嘞!

层主幽默,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4: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lam8888 发表于 2024-5-13 21:17
https://mp.weixin.qq.com/s/XlcGxXBPmhrcDgPY3WVVPA

https://mp.weixin.qq.com/s/3JERGtZ7-UnUKbp0xs ...

我一直赞赏波利尼获肖邦大奖后的“面壁十年”苦心钻研,十年啊!大概从17岁开始吧,记不清了,再出山已然非常了不起了,我们这里,绝不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8
发表于 2024-5-15 15: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5 14:40
我一直赞赏波利尼获肖邦大奖后的“面壁十年”苦心钻研,十年啊!大概从17岁开始吧,记不清了,再出山已然 ...

按目前的情况:1、李云迪经挫折后希望能沉下心来,但李的基础不太稳,上升空间有限;
2、郎朗嘛,还在自我陶醉中,面壁十年?呵呵。。。人生苦短,趁红多捞点钱不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9
发表于 2024-5-15 16: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4-5-15 16:50 编辑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5-14 18:54
就在里面,最后一条音轨

按你写的英文去寻找没找到,它的压缩包是中文名字。
是CD,不是LP。cue里有EAC版本和DiscID号,图片是CD的封套采用了原LP的样式,右上角印着CD 38。Karajan60年代录音小全集是2012年DG发行的,这个抓轨是2013年。
你提供的密码正确,解压顺利,但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ape在我电脑上无法播放,提示是损坏的文件。
送你这个录音的24-96K版 - magnet:?xt=urn:btih:D4ACAD3FC460B78D22C348C9BA4E32B16E54676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发表于 2024-5-15 17: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MusicAV 发表于 2024-5-15 16:48
按你写的英文去寻找没找到,它的压缩包是中文名字。
是CD,不是LP。cue里有EAC版本和DiscID号,图片是CD ...

换个播放器试试,我用Mac电脑也遇到同样问题,换个播放器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1
发表于 2024-5-15 19: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4-5-15 16:48
按你写的英文去寻找没找到,它的压缩包是中文名字。
是CD,不是LP。cue里有EAC版本和DiscID号,图片是CD ...

我用FOOBAR播放没有问题。

这个CD38其实就是330CD那套中1960年代的82CD中的CD38,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偏移量向前移了48字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10: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克伦佩勒1967年与爱乐乐团版应能列在马九的听单上,模式仍然是克老一贯的,丰厚朴实,清晰透澈,在马九演奏上,我个人偏爱结构清晰的版本,马勒的繁缛复杂,尤需要将结构理缕清晰,才能让听家看清楚脉落与层次,才有可能更真切了解马九创作的真实意图,从这个角度讲,克老此版倒合我意,他没有伯恩斯坦终极的沉醉情感,也不似卡拉扬绝佳的整体平衡流动,但演奏因清晰而变得鲜活,在他固有节律下有生命的呼吸。

我对克老第一乐章将胸襟撕裂开来、一筋一脉让你看得清楚的演奏有好感,节奏上仍然过于拖过于慢,但能将所有谱面信息如“实物”般摆在你面前,是血是肉每位听家自己定睛观瞧,丝毫没有遮掩,更没有故作姿态,管弦乐清晰的令人发指,马勒想说的话,用什么样的措辞,就这样以徐徐的口吻、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气宇轩昂、时而神经质的贯入听家耳朵,语速迟缓、口齿清晰是克老的指挥“标签”,这为一些评家垢病,听克老的马勒,你得坐稳当的,细细品味他慢悠悠的口味和余韵,一旦能步入他的“轨道”,他同时兼有的严峻、严谨,对管弦乐强大的推力、毫无杂质的动态和弦,能给你非同寻常的清透感受,这样的马勒,入门不易,入得门后一般不会失望,当然,也得具体的看,听他的马勒,是有条件的。

中间两乐章依旧无比清晰,兰德勒虽慢却如脚底生根般的稳当,但这样的谐谑曲与回旋曲已经略失作品本来面目,马勒若再世也许会摇头,克老让“引人入胜”的谐谑曲变得有些拖沓沉闷,尽管他也槌击出声嘶力竭的强大动态。

第四乐章由于作品本身迟缓,所以克老的演奏我倒认可,他棒下合奏一贯就有“棱角”,你不能用“圆润”要求,他的阐述,更多是带有宗教圣歌的气息,那种朝圣般向着死亡进发的纯粹与热度是几个版本中少见的,这倒与卡拉扬把死亡做为“回归”的解释不谋而合。

https://pan.baidu.com/s/1fHqKQaheh71DGepMXFL7mQ?pwd=dw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3
发表于 2024-5-16 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4
发表于 2024-5-17 0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YK12345678 发表于 2024-5-15 19:26
我用FOOBAR播放没有问题。

这个CD38其实就是330CD那套中1960年代的82CD中的CD38,完全一样。唯一的区 ...

谢谢您和 MusicAV 大神的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5
发表于 2024-5-17 0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6 10:37
克伦佩勒1967年与爱乐乐团版应能列在马九的听单上,模式仍然是克老一贯的,丰厚朴实,清晰透澈,在马 ...



夜深人静之际,一杯清茶,克老的马九,再来捧读  《静静的顿河》,今天晚上安排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伯恩斯坦CD有三版马九,最早是CBS全集版——1965.6与纽约爱乐团版,然后是与柏林爱乐团合作录于1979年的DG版,而DG80年代的全集版则是录于1985年与皇家音乐会堂合作的阿姆斯特丹版,这三版都属一流,只是由于不同时期、不同乐团风格、不同思考及种种主客观因素,效果与侧重有所不同,这里自然还有录音器材、场地、及录音编辑、录制技术的因素在里面,我个人相对更喜欢1965年的CBS版。

第一乐章65版温暖又清晰,笔墨浓烈,情感投入纯粹而真切,织体的韧度殷实,高音区略有点尖刺,但主题与情趣转换自如,衔接没有持缓与生硬,伯恩斯坦对管弦乐声音的控制几近完美,既有效也不过分,动态段落控制的恰当。1985皇家音乐会堂版合奏的线条细致清丽,但织体的厚度与韧度明显不如65版,能听出来稍有人工雕琢痕迹,因此演奏的自然与自如的流畅感不如65版,录音平衡偏后,稍影响到声音密度与聚焦感,它的长处在于声音透明与清澈,但色调上偏冷,与65版的温暖形成对照。1979年的柏林现场版在合奏的激烈程度上胜过前两版,用情较深,动态开阔,震撼力很强,乐队应力敏锐,对转换的反应很快,合奏讲究细节,因而细部小的技巧做得精细,生动、鲜活,合奏的技术水准仍然一流,它的问题是录音不大讨喜,抛开现场咳嗽等干扰因素,音场宽度与纵深都很一般,音压偏小、偏薄又有点狭锐,你细听,伯恩斯坦指挥时发出的声音被清晰记录下来,但乐队舞台的声音效果不佳。

理解上,柏林爱乐时正值卡拉扬鼎盛时期,伯恩斯坦79版的诠释以高度个性化、特立独行的姿态抗衡,侧重于对马九末日景像、人性悲苦、恐怖与虚空情绪的喧嚣与披露,我以为:正是因为这一特色,这版马九以在情感的深刻与对马九内核犀利的“剖解”上独一无二,并能以这点有效震慑听众,他做到了,但这样的震慑并非总能有效,中间的两个乐章以我看有些“下笔过狠”,小节的重拍过重,兰德勒舞的蹬地脚太用力,远不如65版来的“正确”,它当然延续着来自首乐章的情绪,但少了些高屋建瓴的视野,这样的视野应包括多样化与平衡,平衡咋来?——变化,变化中求平衡,没有变量,哪来的平衡?合奏技术上,由于节奏过于迅疾,略显得粗糙,也少了些马勒赋予其昂然舒展的情趣。

85皇家音乐会堂版在演绎的深刻上同样有所追求,不仅演绎,他力图措辞的“多样化”,并辅以声部与乐队色彩的多样化,但这一点在乐队实际演奏上并未能有效的、艺术性的贯彻下来,想法太多所导致不自如的人工斧凿痕迹是这版的瑕疵,你听后会感觉:声部的发声与衔接略显突兀、生硬,稍欠流畅与自如。

在理解演绎上,65版详尽而健康,它在深入性、合奏的表现力、理解与演奏效果的平衡上让我满意,音乐铺陈展开是全方位的,交响视野很开阔,可谓面面俱到,它带给听众舒适的声音和美伦美奂的流畅感,你听不到一点“断点”与生硬的“拼接”痕迹,它所展现的是指挥平实有见地的思考和对乐队驾轻就熟的有效控制,一向咄咄逼人的纽约爱乐团在伯恩斯坦棒下出奇的熨贴听话,听听它们第二乐章的三段兰德勒,声部组织的可谓精妙,声音打磨的丰腴平滑,而又分毫不差,尤其声部衔接与节奏控制,炉火纯青。你再听听他在第三乐章如何设计迈向末乐章的路途——它在一步步的升温!直到副部第二主题出现,它的出现,其实是默认“死亡”来临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这期间当然还有对抗与挣扎,但宿命确定了,能理解这时伯恩斯坦飞快的经过句么?

这三版,若硬盘富裕,我建议都收,体现出大师不同时期的思考与变化,有价值,若强说排名,我倾向更均衡耐听1965的纽约爱乐版,其次是1979的伯林爱乐版,它在深刻与独特个性上很见成色,弱点是不佳的录音和技术有拖累,阿姆斯特丹的全集版仍属一流,只是相比较而言稍逊。


65版:https://pan.baidu.com/s/12AYoMNQtyvAvuLURnE6nVw?pwd=8qjg
79版:https://pan.baidu.com/s/1KewJ0uq9UPYsCaicvd4HdA?pwd=ierv
85版:https://pan.baidu.com/s/1eKo67dHuENCfM8W5gLYdcw?pwd=hcyr
维也纳DVD版:https://pan.baidu.com/s/12-bvWeQZACH9HOgP5y99iQ?pwd=pmb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7
发表于 2024-5-17 1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发表于 2024-5-17 13: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5-17 09:39
夜深人静之际,一杯清茶,克老的马九,再来捧读  《静静的顿河》,今天晚上安排上?

讲究点的话,就是把普通的烟火过成精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发表于 2024-5-17 13: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simplerbt 发表于 2024-5-17 13:35
讲究点的话,就是把普通的烟火过成精致…

火腿火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0
发表于 2024-5-18 23: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MusicAV 发表于 2024-5-10 22:04
这幢楼,也送楼主一部电影:马勒传。https://pan.baidu.com/s/1mYurkrt69WXivddfv2LqKg?pwd=erji
十多天 ...

感谢层主!
今天把这部《马勒传》看完了,从情节角度看比较一般,从音乐欣赏和了解马勒的生平看还是不错的。

边看边查资料,好巧不巧今天是马勒逝世113周年纪念日。留贴纪念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23 11: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