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雨夜清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SD与PCM,解码芯片,解码接口比较。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2-6-30 19: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爱尔兰
tyl1355 发表于 2022-6-30 19:26
USB这么不堪怎么还那么多用的

还是成本,销售问题,现在越来越多人都是电脑usb直连dac,厂家肯定要迎合大多数用户,销量上去了才能赚到钱。至于声音,可以被牺牲。例如雅马哈cds3000都搞个usb口,可以连接电脑。至于驱动都是公版的xmos。厂家永远考虑的成本,销量,利润。声音就那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6-30 20: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胡说八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6-30 21: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就是没听过多少实际机器的人(主要是没听过两三万以上的CD和SACD播放经典原盘)东拼西凑网上找来资料来“指点”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6-30 21: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jiangyb 发表于 2022-6-30 13:35
我怎么觉得和网上介绍的dsd技术说法不一样呢?
用1bit比特流的方式取样,采样率2.8224MHz(CD 44.1kHz取样 ...

我也觉得他说的莫名其妙,32bit的DSD,他究竟有没用过DSD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6-30 23: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kingsiyu 发表于 2022-6-30 18:55
现在是劣币驱良币的市场

CD音质对于大多数人足够用,现在一味追求芯片性能对改善音质毫无意义。这是个误区,至少对于10万元以下的器材这是个误区,纯属营销噱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6-30 23: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clark8888 发表于 2022-6-30 14:16
32位/384K是DXD,不是DSD.  这是哪家在拼凑胡写出来的

这段话我刚在淘宝上看到当时就无语了,没想到这就有人在绿毯上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2-6-30 23: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上面还有一句dsd是日本的淘汰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2-6-30 23: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看不懂,mp3yyd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2-7-1 00: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只能说cd碰上了好时期(70年代) 当时可是日本经济大繁荣时期,企业都有钱做出好机器本来就很正常,所以那时期出了很多名机。而sacd出来的时候日本泡沫经济已经崩盘(90年代)那时候企业能活下去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有资金和人力来弄这个新的东西,再加上当时索尼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直接拿自家旗舰cd机的电路来做sacd机,其它企业也竞相模仿,后面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sacd甚至连cd都不如 到了00年左右大家开始抛弃纯cd机而开始做vcd dvd机(证据就是那时期的仅存的cd机配置也从自研dac变成了akm,pcm这些现在大家熟知的芯片厂商。其实啊那时期的cd机跟自家的vcd dvd机比也就少了视频输出电路 其它的根本就是一模一样)而sacd也就沦落为vcd机 dvd机的一个功能而已,只能说sacd生不逢时。sacd的优势在于自身信息量是要比cd要多的多 毕竟格式摆在那。而这优势恰恰也是缺点 信息量一大的话如果还在用原来cd机的模拟音频电路就会发现没有了原本cd的那种氛围感和安定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2-7-1 07: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itpremier 发表于 2022-6-30 23:29
CD音质对于大多数人足够用,现在一味追求芯片性能对改善音质毫无意义。这是个误区,至少对于10万元以下的 ...

但CD无法开脑放,对于一些用眼睛看音乐就能看出音质如何的人无法让他们眼前一亮。一看是CD他们本能的就会觉得音质不行(就像VCD),一看是SACD dsd或者高规格就觉得音质肯定差不了(就像DVD b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2-7-1 09: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小米气态键盘 于 2022-7-1 09:16 编辑
kevin_cjl 发表于 2022-6-30 19:42
再提问一步,就是成本因素,还有指标低,账面数据不如ess,akm。我不太懂半导体制造,就1704那种几十年前 ...

并不是,那玩意侧重精密而非高速,精密集成电路的发展完全就是龟速,中国虽然目前已经有性能指标接近OPA1612级别的运放,有接近LT3042级别的LDO(我个人怀疑有抄的成分,因为架构图完全一样,是冲着直代去的),但PCM1704这种R2R DAC和前面两个还不一样,那俩的核心是高精度运放,运放精度关键是做好输入级,输入级就那几个管子几个电阻,而DAC的关键是复数个低噪声高精度基准和大量的高精度电阻,也许做好一颗运放需要有八个电阻两两匹配做激光调整,晶体管也是两两孪生匹配,DAC则是超过40个电阻激光调整,且是这些电阻之间全部都要求高精度匹配,难度可想而知,另外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之间是有很多设计原则的差异的,跨在数字和模拟之间的ADC和DAC需要综合取二者之长,也就是说做它的企业需要在数字和模拟领域都有足够的建树。

另外现在的ESS,AKM,CS这些DAC和R2R的生产工艺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别,Delta Sgima因为是低位深的多次输出累加,对精度的需求要远低于单次直接输出的R2R,一个是<8bit,一个是>18bit

抛开这些技术因素,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现在R2R DAC虽说有一定起色,但以发烧音频的市场体量,我认为目前的情况距离让国产厂家去攻克难关开始生产还比较遥远,不如想想如何团结一些音响厂家让ADI和TI重开PCM1704和AD1862的生产线,或者考虑让THAT来为TI/ADI代工,厂家看不到足够的利益肯定是不会重开生产的,相比一台设备五位数起步,六位数是常态,且但凡是个实验室都有的医疗,测量或科研用途的仪器领域,音频市场,尤其发烧音频的市场还是太小了,所以说现在依然有许多用于仪器仪表的R2R DAC在产,而没有音频的R2R构架集成DAC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2-7-1 09: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小米气态键盘 于 2022-7-1 09:27 编辑
gusijia 发表于 2022-7-1 07:42
但CD无法开脑放,对于一些用眼睛看音乐就能看出音质如何的人无法让他们眼前一亮。一看是CD他们本能的就会 ...

事实上DSD编码的动态范围很拉跨,DSD64对于PCM16/44.1确实是降维打击,但这种优势是建立在4倍的存储容量占用上的,一旦遇到16/44.1四倍容量占用的PCM,DSD无论是频率还是动态都处于劣势,唯一算得上优势的点是DSD的数字滤波器影响要低于PCM,记录的波形不经过处理含有的高于但接近通带的频率成分较少。再加上原本DSD是方便1bit DAC工作设计的,然而现在的Delta Sgima DAC都是多bit而非1bit的设计,DSD的信号不经任何处理直接送到DAC核心部分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2-7-1 09: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小米气态键盘 发表于 2022-7-1 09:22
事实上DSD编码的动态范围很拉跨,DSD64对于PCM16/44.1确实是降维打击,但这种优势是建立在4倍的存储容量 ...

你去听听两三万以上的CD机播放老版原盘,那种声音很像lp的声音,理论上SACD应该比CD好(SACD当时推出就是号称要重现lp的声音),但实际上人耳朵感觉不是太明显(当然了,现在论坛上超人越来越多,能明显听出16-44.1和24-96以及192之间的差距,但却听不出CD原盘和抓轨文件的区别)。早年我也是pchifi玩起的,那些高规格以及SACD镜像有好几t。两年前在别人劝说上开始玩CD,才发现那些高规格文件已经SACD镜像其实就是浮云。好唱片最关键的问题是从母带混音这一步做的要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唱片制作不断进步,时至今日新唱片根本就没有人去好好混音调整,大部分新唱片的特点就是透亮刺激 猛,现在新版SACD已经那些所谓的高规格文件更是把这一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猛一听过瘾,但根本不耐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2-7-1 09: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HadRichI 发表于 2022-6-30 23:34
这段话我刚在淘宝上看到当时就无语了,没想到这就有人在绿毯上发

那个贱神棍是怎么在淘宝上做起来的,什么都不懂然后拼凑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2-7-1 1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
电脑没有同轴输出,要配张声卡才有同轴输出。
现在用的小主机安装的达菲系统,也没有同轴输出,只能用USB,照这么说没有搞头了。
还是得搞数字声卡然后同轴输出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2-7-1 11: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usijia 发表于 2022-7-1 09:44
你去听听两三万以上的CD机播放老版原盘,那种声音很像lp的声音,理论上SACD应该比CD好(SACD当时推出就是 ...

这和我提到的不是一码事,高码率PCM毫无疑问提供了更强大的信息记录能力,你是把视线局限在了现有的实际曲目上。
这个问题不在CD与SACD与高规格镜像上,是制作者和传播者心态的问题,以同样的心态用更高的参数规格去制作母带,通过母带制作更高格式规格的唱片或数字专辑发行,可能会比16/44.1听起来“差”吗?
问题出在音乐的制作和来源上,如果你觉得高码率高规格的文件对现在普遍畸形的听音喜好形成起到了作用,那你就听一辈子搭配SA7220的TDA1541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2-7-1 11: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DSD是1bit.
采样率N*44.1KHz

基本概念要搞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2-7-1 12: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聊城
太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2-7-1 12: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小米气态键盘 发表于 2022-7-1 11:48
这和我提到的不是一码事,高码率PCM毫无疑问提供了更强大的信息记录能力,你是把视线局限在了现有的实际 ...

你也没认真听高高端CD播放原盘,所以咱们的争论属于鸡同鸭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2-7-1 13: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总座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7 04: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