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24-3-28 12: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24-3-29 07: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8 11:57
版本上,芬兰指挥雷夫·塞格斯坦姆与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分别录于1991-95年的CHANDOS版可以先听,绝 ...

谢谢介绍,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9 11: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伯恩斯坦的马五上传试听两版,一个是纽约爱乐团CBS的1963年版,一个是维也纳爱乐团1987年DG版,大师两录马交全集,也确是不辱马勒专家称号,他是最早出版《马交全集》的指挥之一,开了以偏浪漫手法演绎马勒的先河,可以这样说:在马勒这玩浪漫整情调者,无人能出其右,也的确整出路数。

但与纽约爱乐团的1963年版马五有明显缺憾,第一乐章两边都挨不上,一方面它的逻辑性着实一般,一方面又没整出令人期待的感天动地,特别是开声小号吹奏的升c,抖颤的像个胆小鬼,属明显败笔,A部前缀乐段显得机械断裂,虽高潮段不差,葬礼进行曲的情感传递也不错,但声部间还是缺乏相互助推所引发的自然脉动,演奏时显沉闷,时显突兀乖张,因而方向感并不总是明确的,当然,总得看仍有一流品相,这个无须说,但正因为是伯恩斯坦——最富名声的马勒专家,它应该更好。

第二乐章仍未摆脱第一乐章的生涩与沉闷,我尤其不喜欢大鼓与打击乐,造势造过了头,虚张声势,虽大提琴主题够意境有味道,但围绕在它周边的声部集体“失容”,这一乐章能让人回味的唯有大提琴主题。

第三乐章速度稍慢,伯恩斯坦很清楚“速度”对这个头绪繁多乐章的重要性,虽细节并不清晰,织体略显浑浊,但放慢速度收到一定效果,你很难听到小心翼翼的伯恩斯坦,“踮着脚”的二大段三声中部听来让我会心一笑,咋说呢:性格张扬如伯恩斯坦者,小心翼翼起来却比谁都小心翼翼,真有意思。

浪漫抒情是伯恩斯坦的拿手戏,充满爱意的第四乐章在其棒下颇具魅力,演奏额外予以作品以沉思意念,伯恩斯坦又给予沉思以特制的加温棒,让它更加情深意浓,余音绕梁,逻辑学家仍会认为它过于感性,但演奏这样的乐章绝不应该冷若冰霜。

第五乐章中规中矩,更准确的说:差强人意,未有特别令人失望,也未见让人拍案称绝,演奏这个乐章最怕经纬不分糊成一团,赋格尤其需要逻辑头脑,逻辑性放到古典音乐演奏里咋讲?我想到了三个概念——精确、层层推演、严密的节奏感,为了精确往往需要舍弃感官,这个乐章的活力其实靠的就是逻辑性的层层推演,音乐魅力就在繁多的支脉中纵横交错,交相辉映,显然,这非伯恩斯坦所长,他恰恰擅长在“不精确”与自由速度上做文章。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vDRqeatmxftluGBpZ8IoA?pwd=45x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9 11: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3-29 13:03 编辑




1987年维也纳版相比纽约爱乐版要强许多,两版甚至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好的演奏不会慢慢好,而是一开声就好,听听第一乐章A部的前缀与葬礼进行曲,两相比较,优劣一目了然,如调动起千军万马,格外惊天动地,演奏宏大而又沉实,胸襟的不凡与平生种种义气被老大师以极有说服力的声响稳稳铺陈开来,慢而又极稳健,确有不凡之音,真是棒极了!难怪在DG何其多的马五版本中,此版独被DG2010年《马勒150周年纪念版交响曲合辑》选中,艺术无止境,艺术的再造没有限度,伯恩斯坦此版是又一明证。

风格当然还是偏于浪漫,但纹路清晰,前两乐章仍是激烈的浓墨重彩,着色不吝泼洒,却完全没有陷入浑浊,令人担心的三重奏主题和第二乐章第一主题虽说不上无懈可击,对层次的掌控显然优于63年版,第二乐章的小号和铜管组非常精彩,稍慢的大提琴主题足以抚慰心灵,整个演奏激烈、均衡、稳健,尤以稳健的大提琴主题用笔很深,颇显出挥洒自如的大手笔,对节奏与幅度的拿捏如鬼斧神功。

谐谑乐章处理的很聪明,伯恩斯坦在两点上支撑着演奏:1、技术上柔化顺滑乐队、强调节奏、强化音色明暗对比,2、放慢速度,既利于最大限度清晰条理声部,又以“慢镜头”方式闪回抒发维也纳民俗风情,5.58分由长号圆号引导的慢速中段演奏的静匿传神,弦乐拨奏活脱脱勾勒出一轮“静月”,快板绘声绘色,这个旁枝繁多七出八进的乐章精彩纷呈,又被有效捏合成一个整体,没有楞角,听来妥贴,我甚至觉得它太圆熟了。

第四乐章是老大师的看家本领,他太懂得如何绵延起伏来打表情牌,波浪推动、放达收缩、聚焦传情的绝对一流。第五乐章在清晰性与条理化上下了很大功夫,确实好于1963版,不乏听感,但仍未达至境,我以为:用第三乐章的手法演奏第五乐章显然不行,演奏这个乐章反而要摈弃掉“顺滑”,这个乐章要的就是在声部交互与对位(对应)上外观的鲜明与棱角,并且保持住一定速度,这样作品的魅力与活力才能出来,换言之,这个乐章要的就是组织美、形式美、对称美与逻辑美,这版马五,严苛一点说,不尽如人意处就在此,伯恩斯坦在构思与声部的逻辑性上还是受到自我瓶颈的限制。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JRdw-MyDNyT6JlB3PC2Bg?pwd=pn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24-3-29 12: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24-3-29 12: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9 11:03
1987年维也纳版相比纽约爱乐版要强许多,两版甚至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好的演奏不会慢慢好,而是一开声 ...

空文件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9 13: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已重新上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24-3-29 15: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感谢楼主分享!
非常涨知识,听音乐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08: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滕斯泰特在EMI录的马五我听过三版,一个1978版(全集版),一个1984东京版,一个1988现场版,麾下都是伦敦爱乐乐团。
有种说法,认为滕斯泰特现场音乐会版好于、甚至“远远好于”录音棚版,此说被人云亦云的放大流行,其实并无根据,多人并未认真聆听客观比较就以讹传讹,我以为:版本比较最主要是客观,最难做到的也是客观,二则须具备相关知识,三得有大量聆听经验,否则,很难准确。当然,他现场音乐会的马勒很出色,但这里没有“远远好于”,两者只有不同而非优劣,道理在于:滕斯泰特作为典型德奥风范指挥家,做为马勒惹人注目的专家,对马勒交响作品的基本理解与演绎是延续且一惯的,他的马勒基本都以厚重而深刻见长,不会在风格上变来变去,也就很难出现某一版演奏“远远好于”,同时,他又是具有即兴精神的指挥,他的灵感与即兴变化在演奏中大量显现,因而他的每一版(包括现场与录音棚)又都有不同,臻别、分辩、分析版本之间的区别与不同是必要的,它是艺术的一部分,但武断的为两者安上优劣标签,怎么都给人以非客观非艺术之感。

滕斯泰特的马勒基本是老派的,也就是说他的马勒带有典型德奥风格——厚重、深刻、富于思辩,举个不大恰当的例子,他的马勒与阿巴多是不同的演奏模式和演奏方向,你别指望滕斯泰特会“轻盈”,听听他的谐谑曲,与阿巴多区别很大,他的节奏感一般不会“轻盈”,因为附着在节奏律动上的”底蕴“不同,但滕斯泰特只所以公认为屈指可数的马勒专家就在于他深喑马勒,他太了解马勒每一条旋律、每一小节的“沟沟坎坎”,因而他的马勒厚重而绝不粘滞、严整而绝不刻板,宽疏可腾云走马,严隙又能密不透风,伦敦爱乐乐团也在他的棒下表现出绝佳的解释性与凝聚力,这样的马勒,哪一版都在上品之列。

全集版于1978年5月录于伦敦阿贝路,出自2011的16CD全集。此版很被业界音评人轻视,但我又看不到轻视的依据在哪,我的观点与其完全相左,直至今天,1978版仍能列入最好的马五之内,第一乐章即有宏大如磐的壮举,又有细腻如咏的表情,对比性的两个主题速度与力度都恰当,而背景又干净,使葬礼进行曲两条复调旋律清晰而并行不悖,很容易“浑浊”且很容易“燥”的三重奏主题(第5.42分),谁能听出有含混或语焉不详?管乐与弦乐所有的细节都以清晰的、样本式的和声线性迎面而来,我实在找不出专家们轻视的理由何在。第二乐章也很好表现出马勒赋予其悲悯凝视而又放达的情绪,大提琴主题的温柔与整乐章音乐语汇的温馨是足可以清晰感觉的,我唯一不满足的是大提琴的笔力,再深些会更好,但对速度、温度与表情的控制非常恰当,如由呈示部进入到展开部(4.22分)的第二主题,乐团在滕斯泰特棒下演奏出圣像般的肃穆静默感觉,而它的温暖亦如圣歌风调般夺人心魄,我一再说明:指挥家的本事并不在放,而是“收”,放简单,收则复杂的多,他的控制可谓激烈而稳健。

第三乐章前半部分略嫌呆板,伦敦爱乐团并未扼准脉搏,兰德勒舞曲的动感不够味道,但后面(第4.01分重复A段之后)没啥可挑剔的,纵横交错中即给人隐显得当的“具像”感觉又不失于思辩。
音响效果一般,录音平衡稍显靠后,与1988版偏前的平衡有很大不同,因而在音场宽度、结像、音效上都有所欠缺,而滕斯泰特这样追求整体完好的指挥家必定是理解、演绎、管弦乐效果的齐头并进,换句话说:他不会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5hwkXfWBOpbjmll_ZXKTA?pwd=r6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08: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滕斯泰特1988在皇家音乐厅现场版以提高管弦乐力度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感情的激烈程度,与1978版比较,88版更富于张力,音乐紧张度有所增强,比如三重奏主题,这吻合他1985年身患重疾后指挥风格转向激烈的特征,颇显出一股“豁出去”的倾向,也一如继往的深思熟虑,包括第二乐章的高潮段落,表情的浓度同时也有所增强,如大提琴主题和它的展开段,唯后半段落与78版比较有些燥感,这是演奏情绪驱于激烈、增强声部器乐响度后的必然代价,正所谓: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第三乐章开端的节奏与速率不如78版大方得体,有点拿腔拿调,但数字录音的优势首先在音响效果上体现出来,小提琴等弦乐部分录制比78版要饱满,饱满的音响让演奏富于感染力,听众的理解与欣赏变的直接,也就更易入境,但各声部整体的平衡性不如78版稳健,管乐声部过于突出的声音有失均衡,再听听小柔板,敦厚温润、华柔顺耳,整部作品的演绎深度、整体效果包括情感投入,两版并无大的不同,“胚胎”与“菌群”与78版相仿,DNA大体还是78的排列方式,孕育出来的“宝贝”也就形神均似,一样的好胚子,两者的差别在于88版更为激烈,对比效果自然也更为鲜明。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2eNEnzt2TNLtbI7HWHm6w?pwd=vul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09: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1984年东京巡演录音制成唱片后很不错,越到后面越渐入佳境,与78版比较,第一乐章显然放慢了速度,小号慢而稳当的引领召示着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解读,缓慢的葬礼进行曲吻合送葬队列的沉重心情,三重奏主题明显减降了激烈程度,这是声部器乐的音压被降低的直接结果,织体也由此变得清晰而有层次,这样的变化是“理念”上的——由78版的传统性的厚重转向追求声部合奏的理性表达和织体层次的清晰,尽管演奏本身依旧正统,但他的措辞与话语方式有所改变,第二乐章同样,合奏简约而意蕴丰腴,织体变得清透,更带有伦敦爱乐团传统的条理性与室内乐般的线性,但温馨的大提琴主题依旧抚慰人心,滕斯泰特这三版马五,以这版变化最大,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改变并非毫无代价,谐谑曲乐章演奏的疏犷与“断点”和78版整体的严密演奏形成对照,节奏与速度降下来的必然结果是演奏的“缝隙”加大,这能理解么?靠什么去弥补是个问题,听听第三乐章,缺啥?——严密的逻辑性,没有了严密的逻辑感会咋样?——音乐间或会显得盲然,方向感偶尔会不明。

录音相当好,纤毫毕现,足够清晰,现场音乐会能录到这个份上,足见录音师们的水平,录音棚麦克的位置相对有它大致调整好的方位,但现场不行,每个舞台的混响空间与条件都不相同,就得需要录音师们反复试验,哪份钱也不是好拿的,都值得尊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B2yZTR76jomz7DaOmMtAA?pwd=kklq


以我之见,马五至马八这四部作品要想听好,没有两三个月时间不行,当然,我不否认天才能日过三关,但我不行,超级笨的脑袋只能一步步来,古典音乐最终是听给自己的,纵使写也是写给自己,留下听的感觉以备考,间或与乐友相互启发,cm本身就属孤独的产物,浮躁很难得其音乐真谛,所以,品味孤独、在孤独中品味深刻、在深刻中体察旷远,也是一种境界,古典音乐更适合在静默中体味与深研,我从未有意在绿坛发帖,我深知这是资源的发源地,因而,我因偶然事的发帖多少显得不妥,但既然迈入,索性就持续一段,歌剧弥撒也是我所喜爱,再发几帖会嘎然而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24-3-31 09: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解析和资源,周末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24-3-31 10: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24-3-31 20: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楼主写得太好了,不是一般的水平,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2: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attachimg]1947793[/attachimg



马五总的精神是从悲剧走向欢乐光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发展的极复杂,这里既有总的精神表化,又有温馨的人文气息,又充满着各种紧张的、非紧张的、情感的、音乐性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对立,结构上更是将传统曲式与现代精神融于一体,音乐色彩如万花筒——斑驳陆离、变幻多端、绚丽多姿,演奏很有难度,难度在于:首先这个过程的展示与发展要准确无误,整体的轮廓必须清晰,比如第三、五两乐章,你整体的外延布局必须清楚,才不会在纷繁的演奏中显的繁杂而无绪,在此基础上看幅度与比性,其次,看演奏的层次、情感脉博与作品的精神是否吻合,再次则是管弦乐的布局、紧张度与松弛度的交叉对比是否恰当,仅仅开足马力是不行的,你必须关注于各种复杂情感、复杂关系与方式的组合。

阿巴多第一乐章开声够威武,几个段落下来,坚实宽阔的空间就耀目的立于眼前,有人说过,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我有同感,当演奏空间一开声就被有效撑开,其实是拉开了足够宽阔的交响视野,为后面的演奏预留出了足够的指向空间,无论对演奏者还是对聆听者,附着在音乐中的想像力与预期的可能性是叠加的、增量的,无形中,你的期望值被拉大了,听阿巴多,很少给我这样的印像,而这版演奏则超能量的满足了我的预期,正统性尤令人满意,幅度与动力性足够了,小号很有“召唤”意识,之后的合奏拔地而起,气冲斗牛,颇具撕烈感,反衬出1.09分A部主题的悲凄与低沉,演奏就在这样无形中将空间撑的很开,而阿巴多又在其中特别注入端庄气色,葬礼进行曲速度偏慢,既多了一分凝重,又似乎在充分的品味,但5.16分B段的三重奏主题的声部层次并不令人失望,足够的扭曲张狂。

第二乐章阿巴多将第一主题拉的很快,用意在于强化对比,把主部主题的马力开足,是为了给处于展开部中心的第二主题留出充裕空间,这一设计很恰当,第二主题很稳健,抒情色彩与歌唱性俱佳,宣叙调在阿巴多这里变成了咏叹调,够凛然大气,也有磅礡之势,这一乐章,谁还能说阿巴多单薄?我甚至觉得有些厚过了头,分贝量并不比别人低,但大提琴主题笔力再深些效果会更好,马勒精神气质上并没有英雄性,纵然有英雄性,也是文人的英雄性,混杂着文人的敏感与神经质,在对此类火候的把握上还是巴比罗利更为老到,他的处理更加舒展圆通。

第三乐章体现了阿巴多对声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演奏清澄,又有不错的交响性,清澄而又充分交响化的结果是表达出了丰盈的交响意趣和混响魅力,笔墨时而浓烈、时而清淡,加上极佳的多线性和层次,再加上驻足观瞧时凝神的目光,尽管算不上无可挑剔,如演奏的前半段在律感上应再好一些,但在几个版本中听感上佳。

第四乐章小柔板开始段落笔墨恰当,阿巴多在平静中突出温馨的情感,使其更像是一首爱的无词歌,随后逐步升温的过程也不错,但2.46分弦乐用力稍重了些,显得突兀,多少遮掩了前面的宁静,我个人觉得演奏这个乐章不必强化对比,把它处理成一首舒缓的歌更好,整体的看速度恰当,它的特色在于突出了其中的沉思意味,冥想气息很容易将人带入境界,我一直以为,演奏一些情感性强的段落,压下来的效果好于扬起来,欲言又止才是至境,它更容易触发人们心底的企盼与联想。

第五乐章令我满意,处理这样乐章阿巴多是一把好手,游刃有余的处理来源于他出色的协调能力,层次布局起落衔接都恰当,演奏充溢着同律与多律的美感,呼息感被调至很自如的状态,充余而又紧凑,想不精彩都难,此版另一价值是现场录音,1993年录于柏林爱乐音乐大厅,现场录音的好处在于它的剧场效果和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可能有些地方会“发毛”,但它的一脉气息与完整的艺术表达显然优于录音棚版,况且作为现场录音,阿巴多与柏林爱乐的演奏足够精致,它精湛的结构、强大的戏剧性张力与演奏出的乐感一样令我印像深刻。

阿巴多此版正统规则,尺度把握尤佳,第三乐章面对星罗棋布般的布局显的胸有成竹,调度有方,因而条理性相当好,每一个声部的介入与衔接都很恰当,小柔板开始很不错,反而是后面的强化段落有点表面化,第五乐章声音打磨的很圆,声部衔接高超,我一再说明:歌剧出身的指挥家对局部与整体的把握就是不一样。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Z3jcJIFEa6XLah_AezXIg?pwd=wizh

001_副本.jpg (68.01 KB, 下载次数: 315)

001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2: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查里斯·马克拉斯率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1990版在评价上有意思,包括《企鹅》在内专业评鉴给与较高评价,但听众反响寥寥,我想原因一:与马克拉斯有关系,尽管贵以封爵,但在指挥界影响有限,棒下乐团多是准一流或二线乐团,号召力一般。二、马克拉斯明显给马五注入现代色彩,你若习惯听巴比罗利、滕斯泰特们,初听马克拉斯瞭亮新颖的声音会让你不大适应,演奏中声部器乐经常被刻意突出或拉长的特点颇给我留下印像,使得他棒下的一些乐句与常态不同,如第一、三乐章,不仅如此,他的步伐也与常态相异——即拉长时值又紧凑节奏,造成高飘而又紧凑的交互效应,但他的稳定性与动态效应又让人觉得胸有成竹,在传统上,很少见马五这样的节奏方式,标新立异可不是随便玩的,可能一炮而红,也可能名落孙山,他的马五之所以知者寥寥,此乃原因之一。

我个人对马爵士大胆改变很欣赏,越不是马勒专家越不会囫囵于传统窠臼,你看:马老爵士大摇大摆就踱出了新意,你当然不能说马勒专家们固步自封,但他们更多是在传统基础上再完善,他们一般没有迫切出新意的心理需求。

当然得说明,马克拉斯只是在表像上稍微改变了马勒的阐述方式,并未改变马勒的生命质地,也未在深层次触及马五的挖掘深度,因而他的改变更多具有音乐甚至是音响意义,但这已经足够了,战后特别是60年代马勒风起云涌的演奏大潮足以让人欣慰,但马交也逐步被格式化,它的内涵、指向与演绎模式逐渐被专家级版本过早的“锁定”,因而任何对马交在艺术上做出令人信服的改变——无论这改变是诠释性还是音响性的,都非常不容易,只有大胆的艺术家才能做到。

听听第二乐章有益,我们既能看出乐团本身小提琴声部(弦乐声部)与超一流乐团的差距,更是叹服马克拉斯精确的调度,无论和弦、分句衔接还是尺度,都恰到好处。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B14NMNtIHf9HzAmGWT0Ug?pwd=yty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24-4-1 12: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石家庄
谢谢 学习 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24-4-1 12: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24-4-1 20: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追更楼主两个帖子已然成为每日的乐趣之一了,非常喜欢看楼主的分享,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24-4-1 23: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hanshan123 发表于 2024-4-1 20:18
追更楼主两个帖子已然成为每日的乐趣之一了,非常喜欢看楼主的分享,谢谢。

三个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22 13: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