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肖音乐有两座高峰,一是交响曲,马勒之后最后一位交响巨人,二是15首弦乐四重奏,是继贝多芬、舒伯特之后颇具思想艺术价值的室内重奏作品,能与之同论的还有巴托克6首四重奏,而其境遇也与巴托克一样,远远未被cm人认知,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室内乐的选择远远差于管弦乐,未认知,已“淘汰”,此其一;其二、相对于交响作品的“公共”性质,老肖四重奏偏私人化,这其实与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类同,都在其间投射出更多内心的人性的心理活动,但由于老肖生活与创作始终笼罩在黑暗与高压之下,他的室内乐更加呈显出隐秘、惊惶与不安倾向,因而,作品私人化的曲隐与内抗信息就更为突显,因而,其音乐性较之他的交响作品似乎偏弱,而更多地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但也正为这点,相对于他的交响作品这15首四重奏更吸引我,包括在写法上,他的浓烈写法与其实验性、标题性的内涵特征,均对我有相当吸引力,当然,现今谈老肖异常敏感,我属甚为愚钝之人,不知原因何在,因而我写老肖室内乐,只写结构,不涉内容,这样干巴巴的文字,也仅对我个人有所提示。
他的四重奏创作自然有个成熟过程,但起点相当高,始于创作生涯的成熟期和晚期。
贝多芬四重奏组此版老肖深为我爱,或许有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尤欣赏其直奔主题和布局简炼的曲风,几位大佬级名琴的风范是能感觉到的,前几首mono录音声音不很好(录于1956-1974),但演奏之精神与才华遮掩不了,并不比鲍罗丁版逊色。
第1号C大调,作于1938年,短小但色调温馨,内蕴又稍含有不安的紧促感,前两乐章都是Moderato(中板),都带有几缕舒伯特式温暖的室内乐气息,第一乐章两个主题很明确,第二主题出现在1.17分,在动感节奏下两把小提琴唱出妩媚的歌,第二乐章对位式变奏曲,比如第一变奏的插入明显是复调的对位性质(0.54分),而非变奏与主题截然分开的通行写法,可能对位性质的变奏更容易体现出民族情感“纠缠”的情调,三乐章富于技巧,小提与中提大提琴的对话机敏伶俐、活泼可人。
第2号A大调,为悼念一位好友而作,作于1944年,四个乐章都有标题——序曲、宣叙调和浪漫曲、圆舞曲、主题和变奏;曲式与和声较复杂,篇幅较长。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两主题性格相近,分辩有难度,第二主题出现在0.46分,一组小二度在不同声部上流转的音型,乐章虽快速如风,但格调阴郁、寒噤。
第二乐章三段体,老肖个性化的措辞方式,文风浓烈、语调厚重,如积郁内心而深沉倾吐,由小提琴I引领吟诵,中段出现在2.54分,转入浪漫曲,一段内心曲委的深情对话。
第三乐章很不像三拍子的圆舞曲,如两股阴郁之风吹掠,大提一股,小提一股,间有三拍子的舞曲风味参杂其间,它更类似于谐噱曲,圆舞曲的标题属障眼法。
第四乐章慢版,古老的帕萨卡利亚变奏曲——老肖最拿手的变奏曲式,写的真是精彩,四把琴围绕主题轮番展开“竞奏”,特别是小提I和大提的竞奏占据着舞台中央,尾声有圣咏般的庄严。
第3号F大调1946,五乐章,曲式类同于他被批判的第9交响,现代音乐笔法,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两主题尤如玩笑遁逃般的“躲猫猫”,带着哂笑表情,第二主题出现在1.03分,没有对比性,乐章曲风轻松。
第二乐章二部曲式,写法新颖,引人入胜,A段的顽固音型与B段轻巧的平行反向音型行成对比,但始终不协调,逐部缩减消音的写法是老肖经常使用的。
第三乐章托卡它性质,敲击性的和弦是动力性的,它带出具有“解决”意念的果断前冲旋律,干砺迅疾,奋不顾身,尤如一释情怀。
第四乐章宣叙调,又是帕萨卡里亚变奏曲式,主题与六段变奏曲组成,最后以葬礼进行曲归结,古老的帕萨卡里亚本身即属低音区舞曲性质,它的低沉易唤起悲歌,不间断进入末乐章的回旋奏鸣曲式,这是一总结性乐章,由主部主题和双副部主题构成,大提琴呈示的主部来自第一乐章素材,圆舞曲节奏的第一副部出现在1.30分,第二副部是将节奏与以律动化改变,它在3.03分开启,展开部主要围绕主部主题展开,曲调相对和缓,措辞不再尖砺,并以再现第四乐章的葬礼安魂性质(8.05分)结束,含义隽永。
第4号D大调1949,四乐章,第一乐章复二部曲式,A段与B段很难拆分,它是旋律从高声吟唱到下落的变化过程,免强可在1.53分拆分段落,它的半音和声披露着心境曲委。
第二乐章行板,三段体,小提琴演奏如歌而真挚A部,发展到嘶鸣的极限后向下滑落,引出大提琴阴郁的B中段,情感历程与第一乐章相类似。
第三乐章带有回旋曲特点的谐噱曲,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主题和两个插部(第一插部0.40分,第二插部1.56分),带有老肖擅长的快板特征,尾声A与B中合结束。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异域情调,呈示部由引子和双主题构成,主部主题0.42分,强劲拨弦下一条来自沙漠地域的旋律,2.44分的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撕扯不清,仍属异味风情旋律,展开部异常精彩,回荡着暗喻与强劲的浪漫气息。
第5号降B大调1952,题献给贝多芬四重奏团成立30周年,是一部以交响化思维写作室内乐的优级作品,整部作品被框架于老肖著名的“签名四音型”动机之中,三个乐章连续演奏,语调坚定,音响宏大。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在老肖“签名动机”(d-降e-c-b四音音型、包括小二度和小三度)导引下,由中提琴提供厚重节奏化的复杂旋律,第二主题是较为舒展的舞曲形态,出现在1.24分,虽形成一定对比,但与第一主题的乱序截断性质也很有类同之处,随即进入展开部,两个主题与以冲动化的碰撞展开,签名的动机四音型笼罩着整个展开部,非常精彩。
第二乐章行版,二部曲式,开声延续上乐章,A部的抒情性显而易见,是在老肖签名动机小二度导引下一条细韧柔美的旋律,小提大提中提先后介入,第3.24分B段出现,仍笼罩,于优美的抒情氛围,两个主题属同一“话题”,如漆黑暗夜下的对话,颇为感人,这样充满人性色彩的对话,多少年后都不会减色。
第三乐章奏鸣曲式,包括引子和双主题,引子由签名动机四音符组合的五音音型组成,主部主题第1.08分,仍由小二度主导,第二主题3.06分出现,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呈现出冲动与稳定的矛盾性展开,它又与旋律性柔美的线性形成相辅相成的音乐魅力。
1956的第6号G大调具有田园气息,四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的明朗与间或的半音进行给我印像,第二主题1.19分,一个向下的音型,但并未改变调性色彩,展开部主要围绕第二主题展开,5,41分再现。
第二乐章小快板,回旋曲式,舞曲风格,基本属A-B-A-C-A结构,再现A后有展开。
第三乐章慢板,又是帕萨卡里亚变奏曲,主题加7段变奏,主题降b小调,以不同的乐器组合和节奏类型划分段落,较好区分不同变奏。
第四乐章回旋奏鸣曲,圣咏风格的两声短引子,引出小提琴蜿延曲行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在2.11分呈示,两个主题的音型均于第一乐章主题(小三度音型)有联系,并以此勾联作品内在关联性。
1960年的第7号题献给他逝妻尼娜,篇幅短小与首次使用小调(升f)是此曲的特点,曲风精炼简洁,三乐章不间断演奏,第一乐章明显属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两主题个性鲜明,分辨容易(第二主题0.47分)。
第二乐章小快板,三段体,B段出现于1.16分,一段内心忧郁愀然的旋律,同时与再现的A段融合。
第三乐章疾板,前曲与赋格曲式,前奏曲来自第二乐章尾声的三音音型,赋格是四声部,其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有联系,更似其a部的倒影,有着迅疾强劲的推力,它的展开震人心魄,赋格主题缓和后走向尾声。
第8号c小调1960,以其悲哀与死亡气息而为人知,五乐章不间断演奏,第一乐章三段体,A部很明显是老肖的“签名动机”音型——D-降E-C-B (6 7 4 3),以挽歌的基调与以卡农式呈示,尤如为自己所写的安魂曲,第1.06分加入他第1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的变型音乐,听过第1交响者会明白它的第一主题与老肖的“签名动机”音型近似,但节奏迥异,色调仍是挽歌式的,混融入签名四音型后,情绪更为沈穆的向内凝聚,是年老肖升官,又加入组织,应该人生得意才合乎人之常情,但这章音乐耐人寻味。
第二乐章疾板,升g小调,把“签名动机”主题做快速的迅疾化处理,0.16分以强劲的节奏型转到f小调,其状尤如地狱小鬼们张狂之群舞,老肖在无忌的渲泄着内心。
第三乐章小快板,仍以“签名动机”为中心音型,小圆舞曲节奏之下,第1小提琴如领舞者一般领奏出“签名动机”的纤丽秀美舞步,并两次闪现出他第1号大提琴协奏曲旋律,使音乐更集中于个性化,尾声的壁垒音型与冷笑姿态油画般的令人肃然。
第四乐章广板,复三段体,A段是在如重敲砸门般三连音和弦之下,对应出柔弱匍匐的回声旋律,一个无比强悍,一个极度弱小,毫无“比例”可言,它让我想起贝多芬第4钢协,三声中部出现在2.12分,中提琴一段如歌的抒情旋律,再回到A部,然后不间断演奏情绪类同、速度相仿、带有卡农特点的第五乐章,结束在挽歌般的悲哀中。
降e大调第9号写于1964,乐思泉涌,五乐章,第一乐章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两个主题的“界垒”明确,对比清晰,构架之标准无须解说,需要说明的则是,第二主题包含了两个音乐动机,第1动机:弦乐拨奏背景下大提琴的下行旋律(第1.01分),第2动机:第1.41分小提琴演奏螺旋上扬的昂然音型,我之所以认定它属于第二主题的两个动机而非“三主题”说,是因为这两个动机之间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对比是建立在一个“框架”之下的;虽无展开部,但采用边呈示、边变奏的展开方式,而且第二动机的四音音型很明显脱胎于他的“签名动机”,认识这点这非常重要。
不间断进入第二乐章,柔板,三段体,主要在中提与小提之间展开,严肃的抒情性质,尤如圣歌般的深入内心,但你细听,它的基本音型仍然来自“签名动机”,换句话说:来自上乐章结尾的第二动机,也就是说,它的情绪仍属于私人化的个性披露,B段始现于0.33分小提琴更加“内心”的抒情乐句,透着忧思与一缕惊惶色彩。
但你又能在第三乐章马上联想到与第一乐章第一动机(弦乐拨奏)的联系,由此,这部作品的基本结构就确立了——它建立在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的两个音乐动机之上,而这两个音乐动机的中心即是老肖的“签名动机”——披露出他内心私密的抗争情绪,这再清晰不过了,结构上属复三部曲式,音乐呈显出精密的对称与变奏手法,节奏之精巧与结构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显然是交响性的布局,音乐鲜活、凌利、声部规范,很明显,0.48分进入第一中段,1.52分进入第二中段,何谓之复三部曲?两个中段是也,此乐章渗透着悠长与“截短”句型的鲜明对比。后两乐章为省略文字不赘,其中第五乐章为规模庞大的奏鸣曲式,可以将其归纳为前四乐章主题素材的综合表演。
这部第9号,无论思想内容、对素材结构的组织和写作艺术,都不逊于他的第8号,后两乐章明显的具有他孤僻倔犟的晚期风格,音乐对心灵反复雕刻的痕迹异常明显。
降A大调第10号亦写于1964,与第9形成映照,色调相对明朗,四乐章结构,曲风较为工整。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两个主题极简洁,第一主题是小提琴在降A大调上的平行五音型(1 763 1),副部主题更为简洁,始于大提琴在降e音三声部节奏性音型(0.19分)所形成向下的旋律,一听即明白,没有展开部,在几小节经过句后,直接再现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风格,回旋曲式,但只有一个插部,回旋主题粗犷硬核,能量高度集中,它的句型明显来自上乐章第一主题五音音型的“变体”,插部出现在0.53分,带有托卡塔性质,然后在不同声部与以卡农式的反复模进。
第三乐章帕萨卡利亚变奏曲,曲风自然是伤感的,但又带有优雅成份,由七段变奏组成, 具有严谨对位的巴洛克古风特质,不赘,不间断进入末乐章。
庞大的末乐章又是类同于他的第9号,回旋奏鸣曲,又是融入汇统前几乐章主题、再与以交融缠绕的展开性质,情感上带有幻思与达观姿态,但开始的回旋主题始终统领音乐发展。
f小调第11号写于1966,为悼念与他关系紧密的贝多芬四重奏组第二小提琴手瓦西里 西林斯基(Vasily Shirinsky 1901-1965)而作,七乐章的组曲性质,每乐章都有标题,自此作开始,老肖完全放弃了四乐章的标准形式,同时,也自此作开始,老肖真正进入了他音乐语言相对艰涩、音乐指向更为深刻、音乐组织更为随心所欲、音乐思维偏向于生与死的哲学命题、而音乐内容更为内省的戏剧性晚期风格。
第一乐章前奏曲,三段体,需要说明的是,老肖此时的三段体已经远不同于传统写法,他更愿意采用A段还未结束、B段就对位进入的复调写法,从而让织体更为稠密厚重,像此曲,A段小提琴,B段大提琴,这也正对应了第二乐章谐谑曲的赋格写法,赋格四声部,它的对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最终归隐于赋格主题之中。
第三乐章宣叙调,音体快速粗犷,如死亡的宣告般粗暴直接。第四乐章练习曲,是前两乐章主题的复习回顾,第五乐章幽默曲同样,均表现出“截断”性质的画面感,带有追忆的味道。
第六乐章悲歌,带有葬礼进行曲的意味,复合三段体,以大提琴为主角,与小提琴展开对话,不间断进入终曲,又是一个综合闪现前几乐章主题的写法,它的“闪现”带有拼贴的蒙太奇性质,不断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复归。
第12号降D大调写于1968,题献给贝多芬四重奏组第一小提琴手德米特里·齐加诺夫(1903-1992),两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大提琴与小提琴先后介入演奏第一主题,第1.47分小提琴在上音区演奏内省简洁的副题,展开部主要由大提和小提对话,而话题则主要围绕副题展开,其二:12音序列的写作手法很难让初听者聚焦精神来听,只所以定为降D大调,是因为纵使属12音序列,但音乐开声和结尾能站稳在降D和降A音上(1 5),你能在这里的主属音(1 5)上找到明显的调性“支撑”,因而它仍免强能算得上“有调性”。当然,我这里概括的不仅指这一首。
第二乐章,由4段速度不同的音乐构成,快-慢-慢-快,12音序列与调性音乐交织在一起,4段音乐的段落之间边缘很清楚,无须我再详分,因而听起来难度并不很大,虽仍有一定程度的“晦涩”,但坦率的说,老肖的四重奏可不是那么好“降服”的,能听出其结构与味道的,十之未必有一二。
第13号降B大调写于1970,题献给患重病的贝多芬四重奏组中提琴手瓦季姆·鲍里索夫斯基(1900-1972),因而音乐以中提琴为主奏声部,单乐章形式,开声就是中提琴的悲歌主题,四音音型的音乐灵感来自老肖的“签名动机”,几个声部作卡农式的变型发展,第4.34分,小提琴在中提琴悲歌背景下,领奏出清晰的节奏性的第二主题,给悲歌注入一丝生机与想像力,并以第二主题为基调展开变奏,以发展第二主题的节奏特性,其间几次闪回到第一主题的沉重,并最终以第一主题的沉痛悲悯气息结束。
第14号升f大调写于1973,题献给贝多芬四重奏组大提琴手谢尔盖 西林斯基(Sergei Shirinsky),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在中提琴六声升f音上的擦弦之后,大提琴首先呈示幽默而轻松的第一主题,小提琴接过去形成对奏,第1.30分,仍由大提琴首先呈示性格接近的第二主题,2.13分,小提琴呈示第三主题后,以大提琴回到第一主题为标帜进入展开部。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A段由小提琴首先演奏一段极富情感的旋律,大提琴与之应答形成深度化的纠缠,B段出现在3.57分,在中提和第二小提琴拨奏背景下,大提琴演奏出颇为情感化的分句,小提琴接过同样形成形成交互的内心倾诉,如魂灵之游弋,四个声部同声吟唱,不间断进入末乐章。
末乐章奏鸣曲式,一首令人喟叹的充满生之恋的咏叹歌调,首先呈示如“经过句”般的两个主题动机,以第一小提琴拨奏、其它三声部的敲弦演奏方式进入第一主题,小提琴清晰呈示后,大提琴演奏第二主题,然后才是具有展开性质的、叹息的慢板歌调,它在如“催促”的拨奏之下尤显深意,结束在不定中。
第15号降e小调,写于1974,六乐章均有标题,不间断演奏,写作模式类同于他的第11号,但乐章之间的联系与具像感更为清晰,第一乐章悲歌,三部曲式式,两把小提琴先后以五度音差呈示悲歌主题,大提琴则以比第二小提下潜两个八度的阴沉音色重复悲歌主题,中提琴亦模进介入,三声中段在3.23分由小提琴奏出,其C大调的明亮音色与死气沉沉的A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但改变不了乐章幽暗褐黑的基调。
第二乐章小夜曲,一条条抖颤的线状拖曳音表现出惊惶之色,尖啸陡然的和弦与小夜曲传统的韵致截然相反。第三乐章间奏曲,同属谐谑曲性质,带有尖啸与叹息的效果与上乐章类同。
第四乐章夜曲,基调又回到第一乐章黝暗阴沉的氛围,带有死亡气息的大提琴与小提琴相逆而行,旋律机械呆板,毫无生机,勾勒出如挽联般的飘曳。
第五乐章葬礼进行曲,同样属机械呆板的旋律音型,此时的老肖才华不再,写作精神完全被死亡笼罩,一步步走向“万事空”的黑洞。
末乐章以回望前几乐章主题的形式终结,尤以重现第一乐章的悲歌主题为重点,继而我们还能听到夜曲与葬礼主题,从而达到全曲的内在统一。
https://***.com/s/1dJ32qJGWbGmOOb8kf94ZQQ?pwd=kur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