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xwxwx0 于 2024-8-13 23:21 编辑
搜索了一下这个话题发现并没有很好地讨论过,而且发现相当多的人(包括主听古典的)完全不重视纵向声场,甚至声称耳机没有纵向声场(或者纵向声场只由录音决定)。
想说明的是无论耳机还是音箱都有两种声场:物理声场(声波实际在物理空间传播)+音乐的声场(准确说是对音乐声场的还原能力;由音乐里的各种声音形象构成,不应该说这就是纯心理的)。
原文:https://headwizememorial.wordpress.com/2018/03/20/depth-perception-in-headphones/(只翻译了部分段落)
耳机没有声场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仅仅因为戴在头上并不意味着你的耳机没有声场。要了解耳机头场和音箱声场之间的差异,我们首先要确定音箱如何构建其声场。
当你将自己置于一对喇叭前“最佳听音位置”时,你和两个音箱之间会形成一个三角形。两个音箱形成一个“图像平面”,即包含两个音箱的垂直平面。这个“图像平面”面朝你的正面,根据音箱的声音特征是靠前or靠后,声音形象会形成在这个“图像平面”的前面、里面或后面。根据录音类型,一些形象看起来比其他形象更靠后,从而营造出一种层次感或空间深度。这种横向(左右)分布加上前后深度的组合创造了我们所谓的3维“声场”。
人们说虽然耳机可以呈现横向左右,但耳机没有声场因为耳机无法呈现深度——即缺失的三维空间。通过进行一个小实验你以自己反驳这一点:听听你的音箱,注意哪些形象看起来比其他形象更靠后。然后听你的耳机(同时仍然看着你的音箱),你听到了一些纵深线索(depth clue)吗?
你可能会听到四个“层次”的深度:
第一层:非常近(距离录音麦克风只有几英寸)
第二层:近(距离录音麦克风1到2米)
第三层:不近也不远(距离麦克风5到10米)
第四层:远(距离麦克风30米或更远)。
不要太纠结于这些距离的实际数值... 上面提到的数字只是为了帮助您想象我想说的话
近距离拾音、混音处理强烈的录音,通常几乎所有形象都位于第一层,但有时会有奇怪的形象出现在第四层,例如经过过量混响处理的合成器声音。古典交响乐录音主要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层中描绘形像(例如第二层偶尔出现独奏乐器,第三层出现大量弦乐,第四层偶尔出现定音鼓/钹)。但是请注意,就算所有形象都只出现在第三层,这也已经是深度感知了。大多数具有大量纵深线索的录音,形像也主要位于某个单一层,偶尔会有一些形象客串地出现在其他层中。
(我不只听流行音乐的原因是,大多数流行音乐录音都主要包含第一层的形象。听完一张流行音乐CD后我喜欢换到另一种录音类型,让形象描绘在第二层或第三层。)
现在我们来谈谈我本文中要提出的最重要观点:耳机如何为您提供纵深线索?想象一下,一支学校乐队正在演奏音乐,沿着一条路稳步前进、远离你。如果你闭上眼睛,你可以听到他们慢慢远离你。怎么会这样呢?播放传统立体声录音时,你会通过三种方式感知纵深线索:(1)响度,(2)声音纹理的清晰度,(3)混响。逐一了解这三种线索:
1.响度:当乐器靠近你时,它的声音会更响。相反乐器的声音越轻柔,你就会推断它离你越远。
2.声纹清晰度:但是当乐器离你很近但演奏得却很轻柔,会发生什么?你不会认为它离你很远,因为你感知距离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纹理。当耳朵听到乐器的纹理非常清晰时,你会推断它离你很近,而乐器离你越远纹理就越不具体。当吉他弦在你附近拨动时,尽管拨动得很轻柔,你也能听到它钢铁的质感、低频和高频泛音。但是当吉他弦在离你很远的地方拨动时,你可能不再听到它的钢铁质感和低频高频谐波——你可能只能听到主谐波。当乐器质感听起来不那么丰富时,你会推断它离你较远。当鼓类的形象具有某种像“在紧绷的干燥皮肤上敲击”的质感,同时伴随了钢铁质感的响亮敲击声,你会感觉它很近;然而当它的质感显得“褪色”了,即不那么具体时,你会感觉它很远。
3.混响:混响是声音从录音环境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表面反射的总和。乐器离麦克风越远,麦克风捕捉到的混响就越多。因此,形象被混响所环绕包围地越多,你感觉到的形象就越远。混响使形象听起来更轻松,被更柔和、舒适的光晕包裹着。用耳机听混响录音总是令人愉快的,因为这种形象毫无刺耳的直接感,就像被气垫缓冲了。(这并不是说特写的形象就令人讨厌——一点也不。当第一层的特写形像有“液态”的感觉时,通过耳机听会很享受。)
以上三种感知纵深线索的方式就是我说耳机能够描绘声场的原因。我要求你在听耳机同时看着音箱只是为了给一些视觉参考,让你在通过感知以上三个纵深线索(响度、纹理清晰度和混响)将形象分配到各自的层(第1/2/3/4层)时牢牢抓住这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