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自我反省之一:我真的需要大包子吗 [打印本页]

作者: hav    时间: 2025-4-2 17:09
标题: 自我反省之一:我真的需要大包子吗
非常喜欢这个板块,在里面看到很多朋友无私分享了很多好碟,也默默下载了一些;更不必说也有一些求碟的历程,大家都很热心,非常的感谢。
遗憾也有,对音乐讨论的帖子不算多,很多求碟的朋友,为什么求这张碟,其实我很好奇;分享的朋友,为什么分享,我也想知道这碟好在什么地方;再有就是大家听音乐有什么感悟,之前看过辛丰年音乐笔记,就是这类的东西,隔壁小白的博文也有很多同样的博文。所以,我想也写一些东西。


声明一下:这个帖子,既不是推荐,也不是批评,纯粹是反省,除了自我评价外不针对任何人,也顺便做个记录。这篇就是我的第一篇反省:我真的需要大包子吗?

大包子,就是套装。我买的第一个大包子,是60CD的韩版RCA LIVING SERERO。然后就不可收拾的买了卡拉扬在emi的2个全集,贝多芬、巴赫、莫扎特在辉煌的全集,舒伯特在emi的全集,马勒在dg和emi的全集,dg的瓦格纳拜罗伊特全集,西敏寺老录音套装……这些大包子,虽然大多数碟都没有原始唱片封面(rca living stereo例外,环保装但是都有封面,大赞!),但好歹都有一本或详尽或简陋的小册子可以翻一翻。那都是CD时代的事情了。实话实说,早期的几个包子我还是听了一些的,rca套装的确超值,可能听过三分之二吧,贝多芬的辉煌全集听过二分之一不到,巴赫全集听过10张不到,莫扎特全集十几张,其他全集估计都在5张以内。

实体cd大包子尚且如此,进入数播时代又怎样呢?

进入数播时代,我没有把碟片清仓,而是仍在角落吃灰,主要原因是:懒。我对数播的策略很明确,本地硬盘为主,偶尔在线播放。于是之前在伊美姬论坛、天易论坛、80论坛下的ape、flac都转分轨,然后大包子的文件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最早的是rca的best100,100cd,选曲和living stereo有很大重叠,但的确很好,而且每一张都有原始唱片封面(这个系列本身就是硬壳塑料零售的,其实不能算真正的大包子),我听了很多。但典型的大包子,是指环保装的唱片,绝大多数没有封面,而且网上共享的大包子绝大多数是没有小册子扫描和pdf文件的,甚至连封底都不一定有。这些年来,我下载了大量大包子、中包子、小包子,最后发现基本上都没怎么听。

为什么进入数播时代大包子利用率更小了呢?首先,来的太容易,不珍惜,这不用多说;第二,没有小册子,即便有也存在硬盘里以pdf或jpg形式存在,拿着手机或者平板查阅非常麻烦,远不如实体唱片小册子,很不方便;第三没有封面,没有封面,没有封面,好吧,这是最重要的原因,网易云音乐都有封面呢,大包子的每一张唱片,极少有封面,而且就算有,绝大多数都是拿盒子封套凑数,50cd每一张cd的封面都一样,毫无意义;第四心理因素,都说老版、原版声音最好,新版的remaster基本上都是瞎搞,那大包子的音质肯定不如单张啊,当然我没有对比验证过,但这就是一根扎入心里的刺;第五,现在获取唱片数字文件太容易了,大多数唱片都可以从鹅网、磁力搜索等渠道获得,想听某艺术家演绎的某部作品,精准搜索就好了,何必搞大包子;第六,好吧,这是第二重要的,你喜欢的作品可以听很多不同的演绎,比方说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硬盘里三四十个版本总还是有的,但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这些人,我碰都不会去碰一下,但哪个大师的包子里没有让几张大多数发烧友避之唯恐不及的曲目?

现在只有一种情况我会去听大包子:为了找某个特定的曲目,但找不到单张唱片,不得已去下大包子、去听大包子,但听来听去,也就是取整个包子的一小部分听,其他仍然是在吃灰,只不过是在硬盘里吃灰。

人心总是贪婪的,女人衣柜里永远缺一条裙子,男人硬盘里永远缺一打唱片。前些年下载的那么多数据文件占据了太多硬盘,检索的也慢,电脑里硬盘槽位也不太够了,但我真正听的有多少?没有听的部分,有多少是大包子?

思前想后,我确认了:真的不怎么需要大包子。现在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了。于是,想听什么就下什么,尽可能减少过去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做法,大包子一定要有目的地去碰。



作者: pidandy    时间: 2025-4-2 17:20
确实,大包子,根本没有时间一一去听。况且,不是每一张都是精品的,往往是泥沙俱下。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5-4-2 17:29
太难了,我各移动硬盘50T、各网盘15T,包括笔记本硬盘都已爆满。面对自己“辛苦”收集来的资源,版本、体积等都是经过思虑后存下来的,想删除去旧存新,根本下不去手。以前狠心删除个近1T文件夹的SHM-SACD资源,这两天还有些后悔。还有许多想下载的,实在没有硬盘存放;知道再入手个硬盘能解决,可一旦到手会很快爆满,还是算了。贪欲是克制不住的。
至于听,更是没法谈了;没时间,听不完。下载的电影、电视剧也没看完。
其实是好事,精神生活资料太富足了,算幸福的烦恼吧。
作者: joseph_li    时间: 2025-4-2 17:54
嗯,我就蹲个后续,看楼主删除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作者: winnorhong    时间: 2025-4-2 18:17
收集本身就是乐趣。
作者: sickworm119    时间: 2025-4-2 18:20
顶一下,总想着将来有时间再听,其实从来就没腾出来时间认真听过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4-2 18:24
一般从入门开始的进阶学习路线,是从单张开始的。然后是包子。
搞单张很累人,也容易下了一堆天碟听完了也就那样而感觉受骗。
因为包子能大量省力得到片源,同时厂家出包子的同时,也会对包子里面的唱片进行平衡处理,听上去的效果基本一致。这样能在短期内体验到很多曲目和指挥演奏。
大量收集包子的同时经历了很多体验,才会对交响乐坛和各个时代的特色,有一点大数据性质的总体把握入门。
其实任何过程都是一种体验学习和提高的经历,肯定不是一上来就能达到最终理解里的。一开始肯定懵圈,遇到新的领域也蒙圈。然后逐渐体验接触才能摸索出自己的经验。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4-2 18:27
以前是收集的同时,对已经下了的大量数码唱片进行分类和整理以及搜索一些背景资料看看,同时也选听一些东西。刚下载完了会有一种新鲜感的试听动力。这个时间段是学习提升的最佳阶段。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4-2 18:36
工作以后,常常会反问自己真的需要12年上学吗。对小学那些东西,很可能是当时的年龄小才接受不了的。是不是等到年龄大了以后,再去接触就能一把过关了呢。
其实可以看看很多教育程度低的人,长大了以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普遍不如有过学习经历的人。只有少数人可以无视义务教育,一步登天考大学的。所以统计规律促使社会不能冒险,必须及时进行社会教育。

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确实不像义务教育这样一定要和年龄段卡的很紧。但经验表明,任何人接触的时间总数不和理解深度挂钩是一定的。不管多大年龄段,自己必须进阶理解,才能突破自己的欣赏角度设定,提升理解力和欣赏宽度。而进阶理解最基本的基础,就是拥有大量的试听样本。也就是下载的大量数码唱片。只听几张唱片那种就不叫自我提升,仅仅是一种吃到口味求得音乐按摩效果的门外路线。自己本人对音乐基本没有快速提升的理解高度,只是看别人的介绍一般也背不下来那么多要点。
作者: yvev    时间: 2025-4-2 19:31
给个“确实不需要”的确认。
我现在也是在删东西。
我本来想在这里弄个“今天都听了什么”的帖子来记录,后来想想算了,这里就是资源贴为主,无论什么帖子,最后都弄成资源求助分发贴了。
作者: solitas    时间: 2025-4-2 20:14
这个事情纯粹是个人的价值判断,与人性是否贪婪无涉,只能说是人为了达到更满意的状态所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所以无论收与不收,收多少,完全是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选择,丰俭由人,喜好自便。如果收着痛苦,自然会采取行动消除不适感。
作者: hav    时间: 2025-4-2 21:05
关于删文件:尝试过做减法,但面对十几个T的数据,根本就是望洋兴叹。
现在是改变思路:一是慎重下载,一般般的东西,大路货的东西,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碰。把听到的比较喜欢的曲目凑拢到几个文件夹里面,剩下的就不管它了。

至于成长,我个人认为,成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以前不听歌剧不听巴赫,现在也开始听一些了,以前受不了爵士,现在开始喜欢了。但我估计有些东西是永远听不进去的,就没必要刻意接受。没准哪一天突然接受了,那就开开心心去听,水到渠成,不要勉强自己。
作者: nbsurenet    时间: 2025-4-2 21:19
无论是 大包子还是单碟,个人理解更适合我们入门小白,无论在收集,归类,的确需要花费很多很多时间,但这个过程本来就带给自己一种乐趣。至于存储完全可以用NAS,管理可用roon,想听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作者: 从头学起    时间: 2025-4-2 21:35
现在是一边听一边做选择,及时保留/删除。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5-4-2 22:19
日本人提倡的一个概念,叫“终活”。就是人生终结前的活动。

大致是,从40岁开始断舍离,到80岁左右,自己身外之物控制在一个旅行箱左右的体积。。

你视为珍宝的东西,往往在子女眼里都是垃圾。。。
作者: qdmali    时间: 2025-4-2 23:03
    楼主通透。
    但是,能下得去手删除吗?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大家都忙着挣钱,可真正是自己花的又有多少?花很多钱买大房子、买豪车子,静下心来想,真的比看一本喜欢的书、听一曲倾心的音乐,更有价值吗?之所以认为那些房、车有价值,恐怕大多数是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别人这样看”吧。
    看着一曲曲的音乐入盘,感觉原来需要花N多大洋,现在不花钱入手,真的太赚了:哪怕没有时间听,也要入手。其实享受得就是这种占便宜的心态。
    不知道网友中,有多少收集音乐的时间,比听音乐的时间还要多。如果是这样,恐怕是有点“执念”了。我就是,尽管没有50个T那么夸张,但30几个T硬盘还是有的,从Verycd时代1T、2T硬盘开始,不断积累,其中音乐就占三分之二,可真正听过的并不多。这正是佛家所称的“贪念”,应该戒断。
    朋友买音响,花钱不知几何,却乐此不疲。唯恐不保真,又得意于高保真地效果,就反复听那么几张试音盘。在我看来,还不如花点钱听现场音乐会。难道高保真真比音乐本身还重要吗?我用1000元的惠威音箱,可乐在其中。我这也是50步笑100步,也可能是100步笑50步。
    这个论坛中有几个长期的帖子,在1张1张CD用心是介绍音乐本身,如 长桥卧坡 的 古典CD分享和欣赏,他们才是音乐的真正明白人、推广者吧。大家向他们致敬和学习。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5-4-3 06:55
qdmali 发表于 2025-4-2 23:03
楼主通透。
    但是,能下得去手删除吗?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大家都忙着挣钱,可真正是自己花 ...

硬盘资源想删都是简单的。。lz那都是实体碟。。实体碟还是比较难断舍离的。。。我这有些20多年没听的cd,但是实在舍不得扔。以前是中图那一张张攒的。。。也许以后找个二手的出掉,但是如果出不掉,几十年以后估计还是当垃圾处理。。

作者: chf_sl    时间: 2025-4-3 08:00
我连多版本的的舍不得删,即便是只常听其中的一版。这是条不归路,但也且行且珍惜。
作者: hav    时间: 2025-4-3 08:04
虽然买碟也花了不少钱,但也算不上太多,要不要挂闲鱼我也无所谓。

在线音乐是方便,但声音明显不如本地,再叠加其他原因,我是坚定的本地硬盘派。关键是硬盘数据,nas这东西学习成本太高,所以我用windows+minimserver,随着曲目越来越多,4sata都占满了,再按这速度就得上真正的nas,而且扫描速度和程序稳定性也随着数据量增长越来越不理想。

为了80%不会去听的数据文件花费时间精力维护nas,还不如聚焦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做减法实际上是做加法。

关于断舍离和“终活”,在大方向上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但真的做起来谈何容易。与诸君共勉吧。
作者: lyysqlyysq    时间: 2025-4-3 08:12
是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听
一类藏

侧重听的,可以只收一些名版名演,自己感兴趣的曲目,高码贵盘等。

侧重收藏的,是一种情怀,有很多资源会消失在漫漫岁月中,慢慢收集慢慢整理,收藏一个CD时代,也是打发闲暇时光的一点乐趣吧。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5-4-3 08:31
大包子的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音质未必是最好的那个remaster。

比如kremer+bernstein的勃拉姆斯小协,首版正价和大包子再版,大包子里这个调了电平,最响的位置有削波。

还有furtwangler的拜鲁伊特贝九,某个大包子里那个也是这样。。反而还是以前老参考的比较好。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5-4-3 08:39
本地数据,我整理下来大概就300G是值得备份的。300G的话,随便冷备份,简单的很。自己编程,所有文件进行md5校验,也不过1个小时多就能完成。

就这300G,根本听不过来。里面有几个好几年没临幸的我也打算挪出去了。
作者: lzwei    时间: 2025-4-3 08:58
hav 发表于 2025-4-2 21:05
关于删文件:尝试过做减法,但面对十几个T的数据,根本就是望洋兴叹。
现在是改变思路:一是慎重下载,一 ...

说的是!

作者: jinzxin    时间: 2025-4-3 09:42
同感,不只是大包,还有不同版本不同乐队不同指挥的相同CD,比如贝9全集至少有10余套了,其实想比较一下然后删去只保留一套,但也很难割舍!一直纠结一直痛苦也一直快乐着!
作者: hav    时间: 2025-4-3 09:56
jinzxin 发表于 2025-4-3 09:42
同感,不只是大包,还有不同版本不同乐队不同指挥的相同CD,比如贝9全集至少有10余套了,其实想比较一下然 ...

我现在的思路是,对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这些重量级交响曲,保留几套名家演绎是正常的,硬盘不差那点空间,但没必要搞太多。
重点要转移到按曲目收藏,每一首喜欢的交响曲有选择的保留3-5个比较满意的版本。没必要搞锦标赛,先谁是第一名,然后第二第三第四都删掉,这太累也容易顾此失彼。


作者: esa    时间: 2025-4-3 12:44
CD年代没有买过太大的包子,最多也就10几张。
CD每张至少听过1次
数码的有不少确实有的包子一张都没有听过,特别是汉堡
热衷收集。有些精品Rostropovich在Warner40CD和 斯托科夫斯基完整珠峰与先锋唱片等听完了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4-3 13:16
没有体验和自身的认知提升是无法判断优劣的。有些问题一开始的认知甚至是反的。占用空间较大的并不是cd那么大一点数据量的包子,而是高码的一些东西。但高码的sacd在高端耳机加持下也是可听的。所以随自身认知不断提升才可能判断取舍。其实硬盘这点东西搞起来,如果是旗舰系统玩家的话那就不算什么。80个t基本到头了。实体盘没必要去攒,一开始就不大喜欢实体盘这种绝对的东西。
作者: laocui0602    时间: 2025-4-3 17:05
pidandy 发表于 2025-4-2 17:20
确实,大包子,根本没有时间一一去听。况且,不是每一张都是精品的,往往是泥沙俱下。

关键是,自己真正喜欢听的,一个大包子里能有几张呢?无非是占有欲在作怪罢了。

作者: laocui0602    时间: 2025-4-3 17:08
winnorhong 发表于 2025-4-2 18:17
收集本身就是乐趣。

对,收集的过程,是挺享受的。到手之后就束之高阁啦。
作者: k.mc    时间: 2025-4-3 17:24
说实话,买点存储设备存这些大包,已经算很有性价比了。资源能多存就多存,不要相信在线流媒体网站,他们是最靠不住的。

存这些大包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每一首、每一个版本都听过来,而是自己想听的时候能很快地找到想要的东西。

有些资源并不是信手拈来的,指不定什么时候网上就找不到了,几年后自己再想听也没得听了。

作者: joseph_li    时间: 2025-4-3 20:12
对音乐的爱好和评价是非常主观的事,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大包子以及海量资源存在的价值,在于有时间和空间来发掘自己的喜好,如果都没有机会接触,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如何判定呢?过去的经典,都是从现在海量资源中大浪淘沙出来的,今日的新鲜版本,说不定就是明天的名版经典。当然,一旦发现不适合自己的资源,就得坚决断离舍,比如我个人就从不下爵士乐。再比如历史录音,特别是有炒豆声的,单声道又有底噪的,无论多有名的盘,我内心都是抗拒的。
曾经非常执念买实体CD,在搞了一千来张以后也就放弃了。科技的进步,硬件的更新,加上囊中羞涩,无法上最好最新的硬件,我的木耳朵实在没有能力分辨孰优孰劣。现在CD播放机势微,仅存的也越来越贵,耐用性也越来越差,电子产品包括影音产品,快消化趋势无可阻挡,还是顺应潮流更明智吧。
作者: pidandy    时间: 2025-4-3 20:18
laocui0602 发表于 2025-4-3 17:05
关键是,自己真正喜欢听的,一个大包子里能有几张呢?无非是占有欲在作怪罢了。

就算有,也听不过来了,我现在有150T的音乐资源,已经在着手删除一部分了。

作者: joseph_li    时间: 2025-4-3 20:21
pidandy 发表于 2025-4-3 20:18
就算有,也听不过来了,我现在有150T的音乐资源,已经在着手删除一部分了。

150T,如果不包含视频,那也太多了,删除一半都没啥问题,

作者: pidandy    时间: 2025-4-3 20:40
joseph_li 发表于 2025-4-3 20:21
150T,如果不包含视频,那也太多了,删除一半都没啥问题,

视频不到5T,其他的都是音乐。因为来源不同,往往同一个音乐资源有多个拷贝,我正在用程序清理。

作者: edbljl    时间: 2025-4-4 00:09
楼主懒就懒呗,脸皮厚过山,竟然找了一堆理由来欺骗别人,检索慢就找更快的方法,听不完就别听没人规定一定要听完什么才能下载,什么硬盘位不够不懂得外接,别啥都扯hifi,既然听大包更多重量不重质...
作者: hav    时间: 2025-4-5 11:30
edbljl 发表于 2025-4-4 00:09
楼主懒就懒呗,脸皮厚过山,竟然找了一堆理由来欺骗别人,检索慢就找更快的方法,听不完就别听没人规定一定 ...

我说了是自我反省,我既懒且笨,人生苦短也没有太多时间研究,这些我都承认。
至于欺骗别人就是您自作多情了吧,我哪有时间管别人的事情,更何况还是损人不利己。

既然您有更好的见解,更强动手能力,既不懒也不笨,就请多分享一下您的真知灼见,我一定不挑毛病。


作者: gogodalls    时间: 2025-4-5 17:08
我的做法是都丢LTO磁带里,反正基本上大包子最后都会变冷数据,那就用磁带存,最保险了,单位容量最便宜的存储数据方式,800G的LTO4磁带也就不到10块钱。什么时候觉得哪张碟好听再恢复也花不了太长时间。
作者: popeye2024    时间: 2025-4-5 20:01
你们不懂仓鼠的世界观  
作者: tn529    时间: 2025-4-6 08:30
各类榜单、大包子根本听不完、装不下,而喜欢听的就那么一些
作者: fans5818    时间: 2025-4-6 08:40
音乐的浩瀚海洋不懂的太多,就怕上网时突然看到说某演绎经典自己不知咋回事又无从下手,反正存储空间不值钱,看着有顺眼的就收来放着。看到有人安利什么什么经典好听,就去资源库找一下有没有,有就试听一下,不合胃口继续束之高阁,觉得好听就调出来常听。
作者: primaryear    时间: 2025-4-6 10:13
信息时代率先迈入‘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门槛儿,“按需分配”也会相伴开启了。丰盈过剩,取之所需,取多没必要啦,这是必然的喽。哈哈...
作者: michael_zq_wu    时间: 2025-4-6 10:27
我个人是留了老卡,阿巴多和贝恩施坦 3套大包子。。加其他一些大家的精选。 8T左右的。
另外 SHM Japan, DG Decca,  Tower ,EMI,RCA 和 二嫂的部分,感觉足够了。
作者: geo1972    时间: 2025-4-6 15:29
dxs390413 发表于 2025-4-2 17:29
太难了,我各移动硬盘50T、各网盘15T,包括笔记本硬盘都已爆满。面对自己“辛苦”收集来的资源,版本、体积 ...

需要花大量时间整理,把版本,码率好的留下来,喜欢小编制留小编制,我就是不喜欢交响乐,不喜欢咏叹调,相关的一律删除,节省空间,老录音效果差的一律删除,相同曲目不同版本留最新的,无损的,码率高的,真的需要大量业余时间整理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ad.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