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分享几个最近听到的器材 HEXI和熙 venus 3代 MPS M-17AC电源线 开博尔电源线 [打印本页]

作者: liuxiaoliwei    时间: 2025-4-1 14:55
标题: 分享几个最近听到的器材 HEXI和熙 venus 3代 MPS M-17AC电源线 开博尔电源线
本帖最后由 liuxiaoliwei 于 2025-4-1 15:07 编辑

这几个论坛里都不是很火热的东西,我听之前也是找了很多资讯没有找到太多 听了觉得还有点意思,分享下这几个器材我都分别在书架音箱FYNE F500和耳机上反复AB过 我的CD和功放是 天龙DCD2020AE+LUXMAN 550AX 喇叭线纳米金308 电源线AET和东莞奥丁,现有系统调教的取向就是细腻偏中高,人声润的感觉。

简单说
1、和熙HEXI VENUS 3代  
1.1 CD同轴给他解码 声音最好,对比CD直接解码,低频更好了,声音更有温暖感,女声从纯净的感觉,变得有些毛茸茸的质感,结项细腻度不变,声场变化不大,更加好听感人了
1.2 直接连电脑,播放下载好的无损、APPLE MUSIC无损声音的安定感,背景黑度,明显不如CD。但下载好的无损又明显比applemusic好,但,我要说的但是applemusic已经足够好,这台机子的界面真的很棒,可以安心直连电脑听歌。

2、两根电源线的PK
MPS M-17AC是5.5平方的单晶铜,做工、包装非常好,还有国标和美标插头可选,随包赠送的绒布袋质感无敌,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绒布袋,线身硬。声音总体略偏中下盘,厚实感好,音色不如开博尔靓丽。开博尔的属于意外之喜,本以为跟秋叶原一样听个响,没想到还不错。 开博尔是5.6平方的6N单晶铜镀银,分别插了一下,做总线不如铜彩芬妮SE有力量感,做功放线不如东莞奥丁音色华丽,但做解码线很棒,感觉就是声音总体框架感很好,健康饱满,跟东奥搭配,又不失华丽的音色,感觉比较超值。
就这。

作者: liuxiaoliwei    时间: 2025-4-1 15:09
最后留下了开博尔
作者: 子燊    时间: 2025-4-1 15:41
liuxiaoliwei 发表于 2025-4-1 15:09
最后留下了开博尔

刚申请了开博尔试听,看完楼主的心得,有点期待了~

作者: liuxiaoliwei    时间: 2025-4-1 15:56
你准备用在哪里 ,我看咸鱼现在好像还出了一个4平方的版本
作者: 子燊    时间: 2025-4-1 16:03
liuxiaoliwei 发表于 2025-4-1 15:56
你准备用在哪里 ,我看咸鱼现在好像还出了一个4平方的版本

准备放在前级试试

作者: liuxiaoliwei    时间: 2025-4-1 16:16
可以的 到时候分享下
作者: zhangrock    时间: 2025-4-1 17:00
hexi的这个解码非常不错
作者: pirateblac    时间: 2025-4-1 17:03
有没有可能m17ac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手头有m17s喇叭线 随着使用时间增加 声音越来越好听
作者: liuxiaoliwei    时间: 2025-4-1 18:02
pirateblac 发表于 2025-4-1 17:03
有没有可能m17ac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手头有m17s喇叭线 随着使用时间增加 声音越来越好听

是的 有可能 不过两根都是新线
作者: pirateblac    时间: 2025-4-1 23:55
liuxiaoliwei 发表于 2025-4-1 18:02
是的 有可能 不过两根都是新线

那就看开博尔后期的表现咯 坐等分享
作者: ajaylee2000    时间: 2025-4-4 09:33
和熙 venus 3代   可以解DSD吗?
作者: liuxiaoliwei    时间: 2025-4-4 21:03
ajaylee2000 发表于 2025-4-4 09:33
和熙 venus 3代   可以解DSD吗?

不知道 我不听DSD

作者: 误食萌汉药    时间: 2025-4-4 23:34
子燊 发表于 2025-4-1 15:41
刚申请了开博尔试听,看完楼主的心得,有点期待了~

期待你的听感
作者: 子燊    时间: 2025-4-7 08:48
听了两天,跟我原来的铜彩风逸电源线对比了一下,开博尔放在前级上,声音整体均衡,但音色上更加亮丽,高频延伸比风逸好一点,中低频密度都差不多~
作者: liuxiaoliwei    时间: 2025-4-7 10:57
意思是还行是吧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ad.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