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有必要单独发个帖子:正确看待音响器材的测试数据 [打印本页]

作者: af2000    时间: 2016-7-16 16:07
标题: 有必要单独发个帖子:正确看待音响器材的测试数据
近期有些人玩测试数据有走火入魔的迹象。特别写个帖子,说说测试数据在音响器材评价中意义和地位。
一、首先要明确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客观、科学测试数据: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行业通用的测试器材和测试方法:
1、通常测试器材是AP音频分析仪(也有用DS3以及其他音频分析仪的)。
2、加负载:从8欧到600欧不等,通常是32欧的多。
3、测试文件通常是16bit/48khz(或者24bit/48khz)

误区一:有一些网站和一些玩家,用声卡、不加负载测的RMAA数据,拿来当“客观数据”,这类测试数据和行业标准测试方式结果有些误差极大,比如不加负载的通道分离度会比加负载高出很多。这类错误数据误导了很多的人。更有奇葩的测试方式:加上一个耳机当负载去测放大器,拜托!耳机的失真比放大器多几个数量级好不好!这样测的既不是耳机的数据也不是放大器的数据,完全不伦不类。
误区二:国外部分器材标称的测试数据极高,和芯片的数据都差不多,也是用音频分析仪测的,这类“超级数据”是怎么来的?其实也很简单,一是不加负载,二是用高码率测试文件(24bit/48khz等),这类器材用通行的测试方法马上露出原型。
误区三:输出功率不写明失真范围:正确的做法应该THD+N<1%情况下测得的最大输出功率才是有效数据。部分厂商有虚标的问题。
误区四:现在有些个人通过故意设定不正确的测试条件针对某些产品故意测出较差的数据,以此作为自我炒作和对相关厂商的胁迫手段,性质恶劣。比如是通过调整输出功率,故意得出失真大的数据等等。对于外行极具欺骗性。


二、音响器材的测试数据的意义:
1、测试数据能直接反应器材的部分特性,最直接的一些数据(这里主要涉及放大器模拟测试数据):
A.通道分离度,听感上体现了声场的宽度。
B.底噪值:能大致体现器材噪声水平(信噪比的数据要加上器材的放大数据算出来的,所以反而不是很直观)。
C.输出功率:这个测试数据比直接听音量大小靠谱多了。某些“大声”器材比如D100录音笔就是在测试仪器下露出原型。
D.输出内阻:输出内阻如果比较大会对低阻耳机的听感有一定影响(相当于给串了一个电阻)

2、只能体现部分器材特性的数据:
THD/IMD等。THD指标高的未必声音就比指标低一些的更好。比较典型的是一些老器材,包括电子管放大器,早期的DAC芯片做的解码/播放器等,模拟味十足,听感好但THD数据都比较低。说THD指标能部分体现器材特性,是指如果声音风格上偏向高解析、高保真类型的,THD指标应当会比较高,如果这类风格的器材THD数据确很差,那可能就有点问题。还是前面录音笔的例子:D1/D100数据指标都很差,对应声音上失真问题也比较明显。(有些人喜欢把刺激或者完全丢失歌曲情感的乏味风格叫做“高保真”)

至于其它花样繁多的数据和器材声音的关联就更不明显这里就不提了。

三、测试数据不能代替听感,对于影响器材的评价听感对比是最重要的环节
    决定器材最重要听感特征的一些因素:冷/暖、厚/薄、音乐味/数码味、干/润,低频下潜和控制力等等,这些是测试仪器完全无法体现出来的。所以整天玩数据去评定器材水平的实在是走火入魔了。该醒醒了!
   有些人说了,听感是完全主观的,完全没标准,岂不是可以信口开河?对于某些不靠谱的人或者“目的明确”的人来说确实可以云山雾罩瞎扯谈,所以前面的那些测试数据,就是要给这些信口开合的人加一个紧箍咒,让他们在某些器材特性上不能瞎扯谈。比如输出功率和声场大小等。
    而主观听感还是可以做到相对客观的,那就是通过不同器材的对比,以一个器材为标准,那么另外一个器材相对的声音特性就可以相对客观的描述出来。这样的主观听感也就有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结就是一句话:音响器材的评价应当是严谨的测试数据与主观听感(器材对比)的结合,缺一不可!

---------------------------------------------------------------
早期曾经用“耳机大家坛音频工作室”的名义发过几个评测。后续会开启新的主页系统,会把前面的一些评测汇总到“耳机大家坛音频工作室”的名义之下,单独设置一个栏目。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减少那些误导性的数据和唯数据论的错误观点继续误导大众。



耳机大家坛音频工作室拥有的两台专业音频分析仪:APX515、DS3




音乐手机测试数据,大家可以去对照一下某些网站不加负载的RMAA数据:


作者: alanhell    时间: 2021-11-24 01:34
这个贴咋没回复?明明是非常好的基础知识啊~
作者: holefiller    时间: 2021-12-9 18:18
可以说,绿坛在反对“参数至上”的歪风方面,还是三观很正的,我非常赞成封某教授,把一些涉世未深的烧友都搞魔怔了。
作者: bemini1    时间: 2022-1-28 18:32
偶回论坛,好贴
作者: 无耻是种境界    时间: 2022-2-18 04:49

作者: dbwdbw    时间: 2022-2-25 23:48
这是你不懂参数啊,所有的音乐都是不同频率组合而成的,看一下失真-频率曲线就知道了。
作者: dbwdbw    时间: 2022-2-25 23:51
简直是个外行,什么音色不能提现,所有器材固有的的音色都是失真,都是对音乐的污染,理想的音色就是没有音色,乐队直接在你面前演出,你说是什么音色?
作者: dbwdbw    时间: 2022-2-25 23:55
只要不是幻听出来的音色,通过分析失真成份和比例,还有另外一些参数,各种音色都是可以量化标记的。
开脑放的测试声音就没办法了,需要做核磁共振。
作者: 单晶硅    时间: 2022-4-18 11:43
拨乱反正
作者: 孙玉章    时间: 2022-4-23 10:37
这个就像做菜,好的原料不一定能做出好菜。要看设计者的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2-5-18 21:20
其实呢,可以不看。
作者: acura0    时间: 2022-5-25 10:49
测试是为了守住底限,是对已知声音影响因素的量化。
诚然,有限的指标不是声音的全部,但如果有限指标都做不到平均水平的厂商,很难相信他在其他电声特性方面可以做的很优秀。


影响声音表达的变量有很多,包含已知和未知的,仅由已知的有限指标的测量结果,并不能完整描述对声音的表达。
因此,唯指标论也是不客观的,指标相近的机器声音会趋近,但依然有可闻差别是客观事实。


测量数据是客观的,但解读数据的人是否客观,决定了对数据解读的结果。
只有专业、客观、利益不相关的测试才有参考价值。
作者: hgakk    时间: 2022-6-7 18:36
acura0 发表于 2022-5-25 10:49
测试是为了守住底限,是对已知声音影响因素的量化。
诚然,有限的指标不是声音的全部,但如果有限指标都做 ...

Nice

作者: kasparov    时间: 2022-7-16 07:13
acura0 发表于 2022-5-25 10:49
测试是为了守住底限,是对已知声音影响因素的量化。
诚然,有限的指标不是声音的全部,但如果有限指标都做 ...

Nice

作者: wjjxuey    时间: 2022-7-31 21:13
dbwdbw 发表于 2022-2-25 23:55
只要不是幻听出来的音色,通过分析失真成份和比例,还有另外一些参数,各种音色都是可以量化标记的。
开脑 ...

没有具体的参数对比,还谈什么评测?难道听感不是由各种不同的音源,器材的各参数构成最终体现到听感?难道评测开脑放就行了?




作者: szhainang    时间: 2022-10-2 15:37
个人觉得,不管是播放器,解码器,还是耳放,说到底都是电子产品。那么多所谓热门产品参数虚标,左右声道不平衡,输出功率比宣传差了一大截,你告诉我耳朵收货?呸~~~~~~
作者: szhainang    时间: 2022-10-2 15:41
既然怕别人测参数,又说测试数据不能代替听感,发布新品的时候,说那些参数干啥子?为啥要标出参数?只是为了忽悠人吗?大谈特谈听感不就完了吗。
作者: zhuoyao    时间: 2022-10-11 09:46
网友还是改不了二极管的性子,要么认纯听感要么认纯参数。我觉得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描述听感常用的词汇进行一个量化。比如听感上常说的解析,对应到参数上可能是由失真、分离这些客观可测的数据决定(瞎说的,举个例子),也就是我们通过控制变量调整失真、分离,可以对解析产生直观的影响,类似于:解析f(x)=f(a失真,b分离....)。现在讨论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将听感完全与某些参数直接关联,研究出严格的因果关系。当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足够深入的时候,理想情况下产出一个结论:解析“完全”是由失真+分离共同影响的,如果大家都认同这一点,那么这个就可以成为一个标准化的共识。在标准共识之外,我们就可以分离出其余审美上比较“主观”的讨论(某些人喜欢解析强的,某些喜欢解析弱的等等)

其实我觉得大家都认可“听感不完全取决于参数,但是参数会影响听感”这一点的,但是就有些人会把问题极端化,非得说什么“因为现在参数不能完全决定听感,所以参数一点用都没有”,还有“听感因人而异,所以他就是纯玄学,所以我就信参数”,纯纯的二极管。

作者: aug7070    时间: 2022-10-18 23:36
好帖顶一个
作者: xbox_1998    时间: 2022-10-22 22:55
翻贴再看看,很好!

作者: 杂食者    时间: 2022-10-22 23:04
魅族这输出都快赶上一些垃圾小尾巴了,另外vivo这输出这么垃圾?做音乐手机出名的反而是最垃圾那个?怪不到我的手机总是感觉连飞利浦9600都得100%音量去退,这是真麻了
作者: wangnei    时间: 2022-11-30 12:56
音响器材是用来给人听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听感,测试数据只能做个参考,数据再好看声音不好听也是白搭。
作者: ssqf    时间: 2022-12-7 21:58
就喜欢这样的干货
作者: 清霜白露两茫茫    时间: 2023-1-6 17:54
好帖,谢谢分享
作者: xiumo2018    时间: 2023-2-2 16:17
学习了,感谢
作者: szllee    时间: 2023-4-3 09:13
简单的 1KHz 正玄波测试 … 只代表最基础的性能,瞬态 … 才是关键!对于耳机来讲 … 电容隔直输出跟运放直出,是两个世界。当然 … 有电容可以调节音色 … 简单些着呗。
作者: sunnygod    时间: 2023-5-16 13:14
有没想过是从演奏音乐开始的录音就测试录音设备的器材对比数据出发,一直到回放,每个阶段都收集各种测试数据,现场音乐录音设备接上音频测试器材记录原始数据,然后各个阶段不同设备或者设备组合回放测试对照原始测试数据,最客观的对照了。从录音到回放一条龙一次过全面测试对照,不挪地方就是搬设备换。
作者: dark1an    时间: 2023-8-17 11:58
我只说一点,有很多人认为播放设备标称的“推力”越大就可以“推好”设备,但竟然都不知道“输出功率”还跟它音量大小挂钩的,整个“推力”巨大的播放器/功放,然后音量开的巨小,觉得“推好了”,他/她不知道这跟用手机在同等响度大小下的功率其实是一样的。
作者: EliseQiao    时间: 2023-8-31 09:07
我作为一个不懂声学的普通烧友,我只有一个看法,预算内实际试听,喜欢哪个买哪个。
作者: voidmind    时间: 2023-9-12 23:21
dark1an 发表于 2023-8-17 11:58
我只说一点,有很多人认为播放设备标称的“推力”越大就可以“推好”设备,但竟然都不知道“输出功率”还跟 ...

向老哥请教下,一般要拧到12点左右才能体现推力是吧。

作者: dark1an    时间: 2023-9-16 22:32
voidmind 发表于 2023-9-12 23:21
向老哥请教下,一般要拧到12点左右才能体现推力是吧。

不同设备不一样,功率调节的曲线一般也不是线性的,拧到50%不一定它就是50%的输出功率,有的设备可能是30%,有的可能是70%。我只是说买个超大功率的播机或耳放,但是实际耳机特别是耳塞根本用不到,然后音量调的巨小,完全没必要。

作者: voidmind    时间: 2023-9-16 23:43
dark1an 发表于 2023-9-16 22:32
不同设备不一样,功率调节的曲线一般也不是线性的,拧到50%不一定它就是50%的输出功率,有的设备可能是30 ...



谢谢老哥。是这样的。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22 13:30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22 13:33 编辑

顶一个,不得不说有段时间还是被Amir的AMR搞魔怔过的。除开已经说的种种,每个人的耳朵都是不一样的,正常人觉得好听的系统,可能对低频特别敏感的人,低频就太多了。评测,无论是听感还是数据,都只能囊括系统的一部分,真没有必要看着评测买东西,最主要还是去听,而且要坚信自己的听感。不是所有,但是不少音像销售还是会pua顾客的,大谈特谈自己的经验多么丰富,以及引经据典各种评测网站的好评,让你觉得不好听是你自己品味不行。我遇到这种人都是掉头就走,因为跟他们绝对买不到好东西,还会闹的自己不开心。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钱包和耳朵。而且到了一定价格,一般店家都会欢迎你付定金带回家里试听他们的器材的。这个时候一定要甭客气,但要小心的搬回去听听,最小化任何可变因素对听感的影响。

作者: 烧鹅。    时间: 2024-1-29 08:54
顶一下,这么好的帖子,没想到七八年过去了现在参数走火入魔的还是不少
作者: maochong    时间: 2024-2-2 23:26
好帖 学到了
作者: 等机器,等幸福    时间: 2024-2-22 10:12
特别是放大这一块
所谓的“中立数据测量师”——”开光师“等等
给出的功率参数都是针对1k频率的
”战略性忽略“——”真话不全说“忽略了”功率频谱图“
给极个别商家开了个小的华容道——让他们针对性优化1k频率下的功率,最大限度地凸显”卖点“,开启你的参数”脑放“
导致的结果就是
极个别厂家(其实主要就是懂得都懂的那两三个厂家)
看着1k频率下的功率数据吓skr人,动不动10瓦上下
实际上听起来声音”发空“,就好像盖房子只盖了天花板,没有地基的感觉
一句话:极个别参数厂的所谓大功率放大”慎之又慎“
话又说回来,借他们100个胆,他们也不敢给出真正的功率-频谱关系图
“装傻”是一种艺术,该说啥不该说啥商人和他的帮凶清楚的很。人家让你开”脑放“的都是他想让你知道的


作者: happynest    时间: 2024-3-4 17:54
本帖最后由 happynest 于 2024-3-4 17:58 编辑
hgakk 发表于 2022-6-7 18:36
Nice

所见略同

作者: happynest    时间: 2024-3-4 17:58
acura0 发表于 2022-5-25 10:49
测试是为了守住底限,是对已知声音影响因素的量化。
诚然,有限的指标不是声音的全部,但如果有限指标都做 ...

nice

作者: kenidcn    时间: 2024-4-4 21:44
本帖最后由 kenidcn 于 2024-4-4 21:45 编辑

水果6跟6S都有,此外还有4、7 PLUS、SE2、13 PRO MAX、15 PRO MAX,我想说4~6S的音质还算是乔布斯最后的脸面,从2016年7 PLUS开始(2014年收购了BEATS),耳机孔的声音就越来越差了,后来还取消了3.5孔。我盲猜声道分离下降了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4-4-5 00:50
数据测量有必要性,但是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测量标注,作为标尺,可以让烧友少走弯路,也可以照出一些牛鬼蛇神,但是前提是进行有效的测量。
频响曲线是主观部分居多,但是也不能和其他指标分割开来看,都是联系的,玩过 dsp 就明白,你更改耳机的声音特性的同时也会影响耳机的相位失真脉冲响应等参数,所以说正确的看待耳机性能数据是主观听感+客观参数辅助对比,参数帮你缩小耳机选择范围,淘汰一些极其不理想的耳机,减少选择时的误区,同时也有助于发烧友正确认识耳机系统,避免被忽悠!当然现在的厂商不负责任的是他们用不同标准的设备放出不同量化的频响曲线参数,现在又有了 thd 参数,但是不同标准下和量化下的这些数据变动可能较大,不具有对比意义。。。()
94db 1khz 可能是比较原始的脉冲响应和 thd 测量方式,但是 rew 也可以测量全频域 thd,标准不同,对比意义也就不大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4-4-5 00:53
至于伪造数据的情况,这种只有在耳机系统测量社区发展壮大后在进行考虑了,现阶段数据造假极其容易,想要打假难上加难,更何况牛鬼蛇神们还有黑公关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4-4-5 00:56
脉冲响应,thd 等数据对耳机听感影响还是呈现出正相关的,但是频响曲线对耳机听感呈现的基本上个人认为不能叫正相关了,因为调整范围也太大了,这里点名批评哈曼曲线,不过基本上是按照扩散场均衡走的,由此可见心理声学水分还是挺大的
作者: noizytribe    时间: 2024-4-13 01:45
我笨,只会用耳朵收货,什么曲线,数据一边去吧
作者: 天行者    时间: 2024-5-20 14:59
基于相同测试标准的音频器材横向结果肯定有参考价值。
作者: 轻风之语    时间: 2024-11-24 08:21
具体来说放大器功率——
分FTC标准和JEITA标准(很多圈内人其实根本不承认后者的标准地位,因为他太宽松了
今年八月份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刚刚更新颁布了2024版最新的放大器功率标注规则,彻底堵死了其他《春秋笔法功率标注》的路——全美销售的家用放大器必须按FTC标准标注功率,除此之外不承认其他标注方法的《标准》地位,你可以继续多标注,但必须注明多标注的(99.99%是更大的那个)功率数字不符合FTC标准。
希望阅读原文的可以私信我邮箱,我发给你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ad.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